首页 > 文史百科 > 李世民与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晚年有什么不同?

李世民与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晚年有什么不同?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4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李世民和李隆基的经历有一定的相似,两人都是通过政变最后夺权,而且早期都英明神武,晚年则大不如前,李隆基晚年甚至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的盛世被终结。因此有人觉得李世民死得相对早是幸运的,如果他和李隆基一样长寿,也会成为李隆基那样的昏君。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两人到底有何不同。

1.李世民晚年还是保持自己的主见,而李隆基的性格已经被下属摸透,被下属牵着鼻子

李世民晚年比较大的过失是亲征高句丽失败、推倒魏征的墓碑、听信褚遂良的谗言杀了宰相刘洎。

李世民征高句丽的决策并没有错,错的是在征高句丽的过程中过于保守,屯兵坚城下。不过李世民还是能反思自己的错误,一征高句丽失败后,他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没有继续大规模出兵,而是采用小股部队骚扰高句丽,消耗高句丽的国力,为后来唐高宗灭高句丽打下坚实基础。

李世民与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晚年有什么不同?

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后的举措比隋炀帝高明多了,隋炀帝就是死要面子,为了挽回失败的面子,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并且每次都出动百万大军,掏空了国力。

在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因为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牵涉到太子谋反案,于是李世民以魏征举荐不当为由,下令推倒魏征墓。

当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铩羽而归后,他后悔地说,如果魏征还在,我就不会有这次行动了。于是他重新将魏征的墓碑树起,并且慰问魏征的家人。

这说明李世民尽管不如早期那么英明,但也不是昏君,他还是知道反思自己的过错,并且还是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比拒绝认错的隋炀帝,把责任全部推给手下的崇祯帝,还是强多了。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将朝中大事托付给刘洎,应该说此时李世民对刘洎还是很信任的。

但是刘洎明显有点托大,居然拍着胸脯对李世民说:“皇上请放心,如果有谁敢乱来,我就杀了他!”

李世民当时听了就觉得不满意,他告诫刘洎:“你的性格粗疏而又过于强硬,以后恐怕会因此遭殃。”

可惜的是刘洎没有把李世民的敲打放在心上。还是继续他“大嘴巴”说话无所顾忌的特点。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后班师回朝,途中李世民生病,刘洎和马周一起去看望李世民。两人出来后褚遂良询问皇帝的病情。刘洎回答皇上病情严重令人担忧。

之后,褚遂良篡改了刘洎的说法向李世民告密。褚遂良向李世民禀告:“刘洎说朝延大事只要按照伊尹、霍光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李世民听了大怒,他召来刘洎和马周对质。结果马周不发一言不愿意帮刘洎作证。于是李世民逼刘洎自杀。

刘洎的死李世民固然有一定责任,但是刘洎说话不知轻重才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李隆基晚年则已经堕落为昏君,他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享乐,把朝政先后托付给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因为怠政,李隆基的脾性被下属摸透,被手下的人牵着鼻子走。

李林甫巴结宦官和妃子们,因此对唐玄宗的一切都摸得一清二楚。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被立为太子,而李林甫也希望借助武惠妃掌握更多李隆基的动向,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二人开始为李瑁谋夺太子之位。

李世民与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晚年有什么不同? 第2张

武惠妃以宫中有盗贼为由,下旨让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三位皇子带兵进宫抓贼。然后武惠妃跑到李隆基面前诬陷三人谋反。李隆基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将三位皇子逮捕,并咨询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将皮球推回给李隆基。李隆基于是下旨赐死三位皇子。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他也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天宝十三年,关中大旱,李隆基对此也深感担忧。杨国忠派人挑选了一些没受灾害的禾苗献给李隆基,说灾情不严重。昏庸的李隆基信以为真,也就对灾情不以为意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任命名将高仙芝为讨贼副元帅,由于唐朝军队承平已久,战斗力不强,高仙芝与叛军作战不利,于是他在手下另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封常清的建议下,退守潼关。

由于此时高仙芝军中的监军边令诚边公公此前多次向高仙芝索要好处被拒,边公公对高仙芝恨之入骨。

于是边公公向李隆基告状说高仙芝弃地数百里并且贪污军饷,封常清则在被叛军击败后畏敌,动摇军心。

李隆基大怒,不做任何调查,就派边令诚到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李隆基又一次被下属当枪使,除掉了下属的对手,自毁长城。

2.李世民晚年还是有大批的贤臣辅佐,而李隆基身边充斥着小人

判断一个帝王是否是昏君,诸葛亮已经给出标准,亲君子,远小人的帝王就是明君,亲小人,远贤臣的就是昏君。

李世民晚年尽管像魏征说的那样,纳谏的主动性和诚意远不如前期,但是还是能任用贤臣,在李世民一朝,并没有出现影响恶劣的奸臣。

李世民在晚年时,仍然对身边的贤臣房玄龄、马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信任有加。李世民征高句丽时,房玄龄留在京城监国,有人诬告房玄龄谋反,房玄龄不敢自己处理,将此人送到李世民处让他亲自处理。李世民大怒,立即将告密者斩了,并且责备房玄龄说以后这样的事他自己处理就好。此事显示出李世民对贤臣的绝对信任。

李隆基早期是个明君,他启用了姚崇、张嘉贞、韩休、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大批的贤臣,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他到晚年已经蜕变为昏君,从张九龄被罢相开始,李隆基已经成为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他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小人,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

3.李世民晚年仍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李隆基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不知兵事

李世民在战火中成长,在没当皇帝前,他经常身先士卒,战争经验丰富。毛泽东夸赞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在李世民的晚年,他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军事才能。即使在他人生最大的败战——亲征高句丽中,李世民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水平。

贞观十九年,因为高句丽不听大唐号令,攻打大唐的小弟新罗,李世民发兵15万攻打高句丽。

战争初期,唐军势如破竹,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盖牟城、辽东城、安市城是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的三大军事重镇,也是高句丽都城平壤的重要屏障,唐军顺利地拿下盖牟城和辽东城。

对于最后一座重镇安市城,李世民的打算是绕过它去攻打它南部的建安城,只要攻下建安城,唐军就可以直扑平壤,尽快结束战争。

李世民的这个作战计划,显示出此时他仍然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如果按照这个计划进行,唐军是很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的。

李世民与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晚年有什么不同? 第3张

可惜这个计划被唐军的陆军统帅李勣否决了。他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李世民出于尊重主帅的考虑,决定放弃自己的计划。

此时高句丽派出高延寿和高惠贞率十五万人马来援救安市城。 而唐军只有主力三万人。李世民决定亲自指挥攻打高句丽援军的战役。

李世民兵分三路,一路由李勣率领攻占西岭高地,一路由长孙无忌带领绕到高延寿的后面,李世民亲率四千骑兵冲击高延寿的大军,高延寿正准备迎击李世民时,李勣和长孙无忌也向高延寿发起了攻击,高延寿军在唐军三路夹击下大败,并且退路被长孙无忌切断,高延寿只好向李世民投降。

这次打援的战役,显示出“天可汗”仍然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准,以区区三万人大破高句丽十五万人。

此时拦在“天可汗”面前的屏障只剩下安市城,只要拿下它,就可以直趋平壤。但是安市城易守难攻,高句丽降将高延寿献计,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李世民对这个计划也很赞成。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理由和之前李勣的一样,这样太危险,李世民作为天子不该冒这么大的风险。

于是唐军继续攻打安市城,但是打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拿下。此时李道宗献计,在安市城旁建一座土山,居高临下攻击。

唐军用了一个多月才完成土山的建造。正当唐军准备利用土山向安市城发起攻击时,土山倒塌了,而且将安市城城墙的一部分压塌了。这是个难得的进攻良机!

遗憾的是守卫土山的将军傅伏爱此时居然不在岗位。于是高句丽的士兵用木栅栏补上了缺口,并且还趁机占领了土山。之后唐军组织多次抢夺土山的行动都失败了,气得李世民下令砍了玩忽职守的傅伏爱。可惜一切已经于事无补了,高句丽的冬天来了,唐军没有准备过冬的装备,李世民只好无奈地班师。

亲征高句丽是李世民的谢幕之战。此战可以看出李世民作战没有年轻时的那种锐气,不敢冒险,但是他的军事素养还在,特别是安市城的打援战,李世民给高句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教学课,他率领三万人大破十五万人的高句丽军队。

李隆基则是不懂军事的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派名将哥舒翰接任高仙芝的职务,扼守潼关。

李世民与李隆基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晚年有什么不同? 第4张

身经百战的哥舒翰到任后,和高仙芝一样看出唐军的战斗力不行,于是他采取和高仙芝一样的策略,守住潼关不出战。

但是哥舒翰与杨国忠交恶,杨国忠向李隆基进谗言,要谨防哥舒翰拥兵自重,应该让他出关与叛军决战。

昏聩的李隆基听信杨国忠的谗言,逼哥舒翰出关作战。哥舒翰放声大哭,被迫率领二十万大军越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最后的结局果然不出所料,临时拼凑起来的唐军大败,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只有八千人逃回潼关。

哥舒翰逃回潼关后本来还想组织军队继续抵抗叛军,却被手下番将火拔归仁挟持,投降了叛军,潼关落入叛军手中。不知兵事的李隆基瞎指挥,使原本危害不大的“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持续了八年才被平定。

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晚年确实不如早期那么英明神武,但是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大事不糊涂的风范,而李隆基则彻底堕落为昏君,被人蒙蔽。因此,即使李世民像李隆基那样长寿,也不会成为昏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