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

来源:曾经史    阅读: 4.4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楚庄王(别名熊旅,又称荆庄王,?-公元前591年),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3年,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画像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葬于纪山。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生平

  登基

  楚庄王于前613年登基,尚年幼,正逢令尹成嘉(子孔)和太师潘崇攻打群舒。大臣鬬克就联合求令尹而不得的公子燮作乱,他们先是加筑郢都的城墙,派人暗杀子孔不果,就挟持庄王,准备前往商密。最终庐戢梨和叔麋诱杀公子燮和鬬克。

  事实上楚庄王刚登基时受到权臣制肘,不得已而采取韬光养晦之策,而且后来诛杀权臣也不是所说的简简单单,过程非常艰难,引发了内乱且在内战中险些丧命。后来的一鸣惊人之说多认为是演义的描述。

  一鸣惊人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鸣惊人”开始。

  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号令不出,日夜作乐,荒于政事,并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当时有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此时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于钟鼓之间,楚庄王感受到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

  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伍举、苏从以政,楚国人都很高兴,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但现在多将“一鸣惊人”的主角被认为是齐宣王,而非楚庄王,且进谏人亦非伍举,而是贤士淳于髠。)

  问鼎中原

  随后楚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

  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雒邑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斗越椒作乱

  前605年,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斗越椒,因为楚庄王分了他的权,便起兵谋反篡位。而此时,楚庄王正在外地率领大军攻打着陆浑戎。斗越椒的人一度占领了楚国的郢都,但终为所败。

  止戈为武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邲之战结束后,潘党对楚庄王说:“君王何不建筑起军营显示武功,收集晋国人的尸首建立一个京观?下臣听说战胜了敌人一定要有纪念物给子孙看,表示不忘记武功。”楚庄王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武王克殷,作《周颂》:‘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业而保有天下。’《周颂》的第三章说:‘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我前去征讨只是为了求得安定。’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现在我让晋楚两国士兵暴露尸骨,炫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不消灭战争,哪里能够保持强大?百姓如何能够安定?没有德行而勉强和诸侯相争,用什么调和大众?乘别人之危作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武功具有七种美德,我对晋国用兵却没有一项美德,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还是为楚国的先君修建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罢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业。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抓住它的罪魁祸首杀掉埋葬以惩戒罪恶。现在并不能明确指出晋国的罪恶在哪里,士卒都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又难道能建造京观来惩戒吗?”

  于是楚庄王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伯,修建了先君的宗庙,报告战争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成就

  政治

  称霸诸侯

  楚庄王一生武功巨大。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蒲。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创历史佳话。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

  楚庄王十年(前604年)到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可见其武功之盛。

  重用人才

  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现和使用了许多人才。被劫持事件中发现和使用庐大夫戢黎;早年沉溺于淫乐、“自静三年”时发现和使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人才,此后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助楚庄王成为霸主。“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荆(楚)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司马迁也说孙叔敖“忠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为霸。”尽可见,孙叔敖对楚庄王称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认的。

  善于纳谏

  善于纳谏也是楚庄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内因之一。楚庄王一生有许多人给他众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有道理为标准,采纳其中有道理的谏言,有的已经做错了的就立即改正。

  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有:“自静三年”,时伍举冒死巧妙进谏,苏从冒死直言进谏,楚庄王采纳他们的谏言而振作奋起,使楚国官场为之一变,楚国大治。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邲之战前夕,楚庄王前任令尹虞丘子、现任令尹孙叔敖等都不想和前来救郑的晋军打仗,武参两次进谏,认为晋三军主帅与副帅在主战与主退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晋军将士无所适从,副帅不听主帅节制,自行其是,晋军必败,楚国是君统军,晋军是臣领兵,君遇到臣后退传出去是笑话,这番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楚庄王采纳武参的主张从而取得邲之战的胜利,立威定霸。

  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采纳申叔时的复陈建议,灭陈后随即复陈,诸侯闻之皆朝于楚,并得到孔子好评。

  经济

  发展农业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 第2张

  孙叔敖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据史籍记载,孙叔敖担任令尹期间,楚国经济、政治、军事均有重大发展。首先,兴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按《淮南子·人间训》说法,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兴建水利工程,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后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楚国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

  商业政策

  楚庄王曾认为楚国货币价值太低,就“更小以为大”,铸造减重大钱(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取代原来的小钱。这种货币贬值政策,损害了商人的利益,过成了流通的混乱,使许多商人停业,民不聊生。楚相孙叔放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楚庄王立即皮止大钱,恢复使用小钱.楚庄王接受了这一建议,使楚国市场又恢复了正常枚序,重析带荣起来。显然,反对国家实行拐害商业活动的货币政策,维护正常的商品货币流通扶序,是孙叔教辅佐绝庄王称霸诸侯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交

  威服陈郑

  陈国、郑国地处楚、晋中间地带,故晋楚争霸,必首先争夺陈、郑。楚庄王镇压若敖氏之乱后,任孙叔敖为令尹,政治稳定,国力增强,就全力北上攻陈伐郑,与晋展开了正面交锋。陈是小国,力量不强,故时而亲楚,时而附晋,受到晋、楚两国交互攻伐。

  楚庄王十年(前604年),楚庄王刚平乱后,即兴兵伐郑,陈惧,转而附楚。晋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郑,伐陈。次年,晋为讨伐陈国亲楚,又继续攻打陈国。楚则攻打郑国,郑被迫与楚和。

  楚庄王十二年(前602年),郑又转而与晋和,晋成公于是会宋、鲁、卫、郑、曹等国国君于黑壤。在此形势下,次年,陈只得与晋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陈,陈又转而附楚。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夏,楚庄王经伐郑服郑后,即与郑、陈盟于辰陵(陈邑,今河南睢阳西北)。楚庄王为了稳定陈国局面,再一次举兵伐陈。攻入陈后,“杀夏征舒,诸栗门。因县陈”楚庄王后来仍恢复了陈国,迎陈灵公之子午为国君,是为陈成公。楚庄王灭陈后又复陈一事,当时影响很大,受到普遍称赞。

  楚庄王在讨陈服陈的同时,也全力与晋争夺郑国。

  从楚庄王十年(前604年)至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七年间,楚伐郑六次,几乎年年出兵,晋有时救郑,有时因郑与楚和又转而伐郑,争夺极其激烈,郑国忧心忡忡,深受其苦。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春,楚庄王从争霸战略出发,再一次亲率大军攻郑,进抵郑邑栎(今河南禹县),郑国难以支持,惶恐不安,遂从楚。但楚庄王以为郑在晋、楚交兵过程中,时而亲晋,又时而亲楚,故从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楚庄王对陈、郑均采取宽容怀柔态度,先以兵讨之,后以德服之,充分显示了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

  逼宋从楚

  晋、楚争霸中原,争夺宋国是主要目标,宋之臣服与否,也是称霸的重要标志。昔日楚成王败宋,称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诸”,亦有实霸中原的标帜。故楚庄王平群蛮百濮后,即于楚庄王六年(前608年),与晋争夺宋国,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大败晋军。第二年,楚又命郑伐宋,战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县南),宋军又败,宋被迫筑城。其后,楚庄王重点打击陈、郑,对宋暂置一旁,宋则坚定附晋。

  楚庄王为了彻底降服宋国,在邲之战后,把矛头指向了宋国。

  楚庄王十八年(前596年),楚庄王为报复宋救萧之举,亲领军攻宋,但这只是教训性的。第二年,当作好了充分准备后,楚庄王决定派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无假道于宋”。楚庄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国挑衅,试探宋人的态度。申舟至宋时,宋人果然制止。楚庄王获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亲率大军攻宋,把宋国团团包围。宋国君臣惊恐,派乐婴齐赴晋告急求救。晋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对,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待楚衰后再见机行事。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五月,楚军围宋已很久了,粮食将尽。楚庄王见宋已服,就与宋结盟,宋以华元为质,楚释围罢兵而回。楚庄王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晋国始终不敢出兵,足见楚国霸势强盛。楚庄王逼宋从楚,不轻易举兵攻城,后见其穷困难支,又主动撤兵。这种兵临城下,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也属我国军事史上罕见的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围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国家。如鲁国大臣孟献子建议鲁国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鲁宣公赞同,派孟献子去宋拜见楚庄王,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文化

  楚庄王大胆融通华夏,“以夏化夷”。楚庄王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习、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请教什么是治国之本。楚庄王时期的朝章典制,仍然承袭中原礼制,“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楚国的官制有的尽管僭号称呼,有违周礼制,但仍沿用了许多中原称呼,说明楚国在不断效仿中原文明。

  民族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遇到饥荒,于是北方的戎、西北的庸、糜以及群蛮、百蹼全部联合起来,一同攻伐楚国。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以避让叛军,蒍贾反对迁都,认为叛军也可以追赶到新都,楚庄王采纳蒍贾的不迁都主张,下决心平叛,并最终平定叛乱,稳固国内局势。楚庄王灭庸服群蛮百濮,具有重要意义。楚国从此进一步巩固了后方,加强了与巴、秦的联系,可以全力北上图霸。

  家庭

  

  楚穆王

  弟

  子重,即公子婴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子反,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司马

  

  楚共王

  子囊,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子庚,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子南,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轶事典故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绝缨之宴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 第3张

  楚王绝缨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文武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朝臣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并希望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武将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那位武将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于是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而得以强盛。

  评价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 第4张

  楚庄王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随武子: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①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②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顾栋高:灭庸而楚内乱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

  后世纪念

  楚庄王台位于湖北荆州城北8公里处纪南城内东北隅,据《水经注》记载,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宽六丈,东西长九丈(现高6米,南北宽20米,东西长30米)。前597年,晋楚之战,楚获大胜,威震九州,楚庄王为安抚列国君主,建筑高台,邀请列国君主来此聚会,众诸侯推庄王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楚庄王威望日重,楚国国势日强。后人因而谓此台为钓诸侯台,故又名“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