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白起手握大军,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反抗呢?

白起手握大军,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反抗呢?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8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公元前257年,白起收到了来自秦昭襄王的诏令和一柄宝剑,决定赐死白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往下看。

虽然白起爱惜自己的性命,但是他更爱自己的国家。最终他顺应王意挥剑自刎,毫不拖泥带水,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一战成名

秦昭襄王继位时,秦国已经开始图谋吞并六国。根据秦国当时制定的战略,这第一步便是拿下三晋之地,也就是韩、魏、赵三国。

公元前293年,秦国准备攻打韩、魏两国。然而秦昭襄王却在为主将人选困扰。

因为他收到消息,韩、魏两国组建了一支高达24万人的联军来抵御秦国。

这在当时绝对算一场少有的大战,指挥这种大规模战役,对主将的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能够胜任。

此时秦国丞相魏冉向昭襄王举荐白起。

昭襄王对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印象,询问他此前的战绩,得知白起只不过以左庶长的身份攻打过韩国的新城。

昭襄王对这个战绩很不满意,然而当时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宣太后芈八子手中,而魏冉是芈八子的亲信,无奈之下昭襄王只得准许魏冉的举荐。

就这样,白起出任秦军主将。

他所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秦军只有10万人,而韩魏联军却有24万人;与此同时韩魏联军据守险要地势、易守难攻。

这在常人看来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白起不是常人,在他的指挥下,秦军并没有采取常规的正面突击战术,而是寻找敌人的薄弱处下手。

白起手握大军,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反抗呢?

白起让秦军只留下少部分人留在营地,以迷惑韩魏联军,使其继续保持着两军对峙状态。

而秦军的大部队则在白起的指挥下,绕到了韩魏联军的后方,寻找有利进攻地形突袭了魏军的后方营地,烧毁粮草辎重无数。

魏军这下陷入了慌乱,主将急忙从前方调兵,导致魏军阵型破坏,暴露出了多处弱点。

于是白起看准时机,率军对魏军主力薄弱处发起突袭,魏军由于毫无防备,迅速溃败。

韩国实力不如魏国,此次派出的军队数量也少于魏国。当韩国士兵看到魏军溃败后,干脆发生了哗变。

秦军趁此机会,再次突袭韩军营地,于是,韩军没怎么抵抗就溃败了。

接下来的战斗就没什么悬念了,白起指挥秦军追击溃败的联军,全歼敌韩魏联军24万人,同时夺取了六座城池。

这一战,史称伊阙之战。白起凭此一战成名,成为了秦国的战神,六国为之震惊。

大破楚军

伊阙之战之后,白起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多次率领秦军攻城掠地,为秦国的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交给了白起一个新任务:伐楚。

当时,楚国已经衰弱,无法与秦国抗衡,然而又不甘心给秦国做小弟,于是妄图联合其他几国共同伐秦。

白起明白,这次出征并非像平时那样小打小闹,占领些城池就完事了,他的任务是让楚国伤筋动骨,让诸国不敢再动些小心思。

理解了此次作战的目的后,白起制定了相应的战略,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拿下楚国的都城郢。

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沿汉江而下,以战养战,一边掠夺沿途楚国城池,一边往楚国腹地突进。

为了激发秦军的斗志,白起下令烧毁船只和桥梁,断绝秦军的退路,于是秦军个个悍不畏死、勇往直前。这可比项羽的“破釜沉舟”早了好多年。

而楚军作战反而有后顾之忧,担心自己的家人安全,因此无法全力应战。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军,只能节节败退。

秦军一路高歌猛进,不仅攻下了楚国的战略要地邓,还兵临楚国别都鄢。

鄢是楚国都城郢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攻下鄢,郢便是秦军的囊中之物了。

然而,白起遇到了此次伐楚最大的困难。

楚军凭借鄢的坚固城防,硬是抗住了秦军的一波波进攻。

白起明白,一旦拖下去,来自楚国四面八方的援军就会将秦军包围。到时候他手下这些人都要交代在这里。

好在,他是战神白起,不是普通人。

白起仗着楚军不敢出城迎战,派人去挖沟引水,最后水淹鄢城。不久城破,城中死伤惨重。白起用最小的代价消除了伐楚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没有了鄢,楚国国都很快便陷落了,楚襄王被迫迁都。

各国见状,都畏惧秦国的力量,不敢再轻易招惹秦国。

白起也凭借此战功绩被封为武安侯,意指他武能逢战必胜、文能安抚百姓,由此可以看出,秦昭襄王对他的评价是多么高。

上党之争,白起之死的根源

搞定楚国后,秦国继续攻略三晋之地,面对秦军的猛攻,韩、魏、赵三国屡战屡败。

公元前262年,秦军已经完成对韩国上党地区的包围,其意图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韩国已无力增援上党地区,因此韩桓惠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投降,以换取秦国退兵。

然而冯亭不愿执行这条命令,他觉得这样只会使得秦国更加强大、韩国更加衰弱,长此下去,韩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的。

为了韩国的将来考虑,冯亭选择率领上党之地归附赵国。

这样,秦国看到自己到嘴边的肉被人抢了,必然会调转矛头攻打赵国。而赵国为了能够抵御秦军,必然与韩国紧密联合,这样韩国的危机便能解决了。

冯亭这番算计,属于典型的阳谋,赵国君臣自然看得明白。

赵孝成王与朝中重臣反复商议、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地区的归附。

在赵孝成王看来,这是笔很划算的买卖。

首先,一般情况下,出动大军也不一定能夺下一座城池,此次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十七座城池,岂有不要之理?

其次,就算赵国不要上党之地,秦军迟早也会打过来的,既然如此,没理由不要上党之地。

最后,就算秦军真的打过来,也不用太担心。秦国有战神白起,赵国也有名将廉颇。

廉颇虽然野战不是白起的对手,但是他擅长打防守战,只要有廉颇在,必然能够抵挡住秦军进攻的步伐。

当秦军得知上党地区归附赵国后,如人们所料转而攻赵,这才发生了改变白起命运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白起的死局初现

公元前260年,秦军首先攻占了上党地区,接着进逼赵国边界。

当时,廉颇在赵国布置了三条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以及百里石长城防线。

一般这么布置,第一道防线的目的是试探和削弱敌人,第二道防线才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所在。

果然,秦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第一道防线,直逼第丹河防线。

在丹河防线,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依河防守,日夜巡视,不给秦军渡河的机会,成功阻挡了秦军前进的步伐。

双方进入了相峙阶段。

结果赵国先扛不住了,毕竟赵国的国力远不如秦国,将几十万大军放在前线几个月,坐吃山空也能把赵国给吃垮。

此时的赵国需要谋求战略转变。

而此时的秦国也不比赵国强多少,虽然秦国家大业大,奈何年年征战,粮草储备也不富裕。

为了改变这种空耗粮草的局面,秦国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称廉颇是害怕秦军才不敢主动出击,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孝成王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果断将赵军的主帅由廉颇换成了赵括,希望这个年轻将领能够创造奇迹,击败秦军。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秦军也偷偷更换了前线主帅,现在指挥秦军的是战神白起,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赵括到达前线后,率领赵军主动出击,在经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后,赵括发现秦军不过如。

于是他指挥赵军向秦军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

赵国前线不断传来捷报,所有人都相信秦军并非无敌的,这次赵国必胜。

此时赵括还没意识到,一张大网已经布下,赵军已经没有一丝胜算了。

就在赵括积极寻找机会,想要和秦军决战的时候,突然收到后方传来的紧急军情:百里石长城已经落入秦军手中。

原来,白起趁着赵军倾巢而出、后方空虚的机会,派出一支数万人的偏师偷袭了百里石长城。

这么一来,不仅断绝了赵军的退路,同时也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赵军危险了。

赵括并非庸才,他在得到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自己中计了,于是第一时间指挥赵军后撤,想要夺回百里石长城,确保大军的生路。

而白起正在等待这个时机,这边赵军刚拔营,那边秦军便向赵军发动了全方位的突袭。

秦军早就派出了三路偏师,分别从两翼和背后包抄赵军,以此来配合主力部队的进攻。

很快,赵军便被分割成了三块,不仅没有阵型可言,而且指挥系统也陷入了混乱。

但是这毕竟是一支40万人的大军,在求生欲的激发下,赵军拼命地冲击着秦军的包围圈。

虽然赵军的突围一直没有成功,但是秦军这边的伤亡也不小。

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持续下去,赵军突围是早晚的事情,那样秦军此前的诸多努力便功亏一篑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秦昭襄王也是下了血本。他动员举国之兵,将所有15岁以上男丁都送到前线去,用以维持秦军的包围圈。

在秦军损失了大量士卒后,赵军终于投降了。

面对这40万降卒,白起也很为难。秦国可是动员举国之力才勉强打赢的,如果留着这些人,他担心他们哗变,那样秦军有覆灭的可能。到时候秦国就危险了。

在和众将领反复讨论后,白起最终决定坑杀降卒以绝后患。在他看来,为了自己的国家,即使背负骂名又如何?

秦昭襄王废了这么大劲,好不容易消灭了赵军,接下来该摘取胜利的果实了。

于是他命秦军分两路攻打韩国和赵国,一路攻城掠地。

韩、赵两国非常害怕,于是派人游说秦国丞相范雎,想要挑拨他和白起的关系来保全两国。

范雎于是劝说秦昭襄王收兵,允许韩、赵两国献地求和。

一些人认为范雎这是小心眼,其实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秦国的利益考虑。

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耗费了太多国力,秦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此时秦国最需要的是修生养息,既然能不废一兵一卒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何乐而不为呢?

也正是因为秦国此时的虚弱,才导致了白起的死。

为了秦国,白起必须死秦军收兵后不久,秦国再起干戈。

当时白起有病在身,于是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陵率领数万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结果大败而归,损失了4万人马。

等白起病情好转后,秦昭襄王命令白起率军攻打邯郸。

白起指出:邯郸乃少有的坚城,易守难攻。一旦秦军攻打邯郸,诸侯恐慌,必然纷纷救援。到时候危险的就是秦国了。

因此他拒绝出兵。

然而此时的秦昭襄王可听不进这些,于是他改派王龁指挥秦军继续攻打邯郸,围攻数月难以攻克。

此时,信陵君率领魏国的10万大军赶到,与赵军一起大败秦军。

此后,秦军且战且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时的秦国很虚弱。

其实,秦国之所以会落到此番境地,全是因为长平之战过度透支了国力。

为了彻底消灭赵国的主力,秦昭襄王动用了秦国主要的劳动力。不说人员损失,光这几个月没人耕种就是个大问题。

这直接导致里秦国国内粮食产量锐减,随时可能出现粮食危机。

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争,使得士卒们得不到休息,厌战情绪高涨,直接导致了秦军战斗力的下滑。

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处于最虚弱的时刻。

白起手握大军,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反抗呢? 第2张

然而此时秦国还面临着更大的危机:由于秦昭襄王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其他几国在惶恐不安中被迫走到了一起,隐约有联合起来一齐攻秦的迹象,信陵君救赵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此时的秦国明显无力抵挡诸国联军。

秦国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分化各国。而最关键的一步,便是示弱,让诸国认为秦国的威胁没有大到需要联合起来。

而最快的方法,便是杀了白起。因为白起的战绩太过惊人了。

据统计,整个战国时期战死200万人,其中一半被白起承包了。白起不死,诸国难安。

正是想通了这些,秦昭襄王才会赐死白起。虽然他也爱惜白起的才能,但是他更在意秦国的江山社稷。

而这些道理白起早就明白,所以在收到秦昭襄王赐死的诏书时,才会毫不犹豫地自刎。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为了秦国他甘愿一死。。

据史书记载,白起在临死前,曾经仰天长叹: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竟然要落得如此下场。

其实,白起没有错,秦昭襄王也没有错。错就错在秦国不够强大,如果秦国拥有足够的力量,就不用畏惧诸国联军,即使一打六又如何,照打不误。

好在,白起没有白白牺牲,他为秦国争取到了恢复的时间。后来秦始皇登基,一雪前耻,灭六国,建立万世基业,也算是告慰了白起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