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古代抄书非常重视校对 两人校书如冤家相对

古代抄书非常重视校对 两人校书如冤家相对

来源:曾经史    阅读: 7.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958年,考古人员在长沙金盆岭9号晋墓(墓葬时间为公元302年)发现了“对书俑”。俑本是随葬冥器,难得的是,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

对书俑系捏制后雕刻而成,通体施青釉。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晋贤冠是汉代以来文官的通用服,前高后低,上有横梁,横梁的多少代表身份等级,俑上的梁只有一根,说明其身份较低。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分析可得,二俑是校书吏,主要负责文献抄写后的校对工作。

古代抄书非常重视校对 两人校书如冤家相对

晋以前文献抄于简牍、布帛之上,但抄写中会不时出现错误,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校对。孔子整理《诗经》时就曾仔细校对。东汉时校对成为官职。中央的图书藏处设有东观,东观有秘书监一人,管理宫中图书,其下属官员有校书郎。古人校书的方法,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对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音“仇”)。”这件对书俑正是“雠”。校对时,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