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苏辙简介 苏辙作品

苏辙简介 苏辙作品

来源:曾经史    阅读: 3.1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上有一个“神奇家族”,这一家父子三人全是名垂千古的大文豪,纷纷入榜“唐宋八大家”……就算过去千年,依然是文学界妥妥的“明星家庭”。

没错,他们就是鼎鼎有名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

父亲苏洵,尤擅散文,而且语言锋利,纵横恣肆,语文书上一篇《六国论》足见他的博辩宏伟。

苏轼,大家更熟悉,北宋出了名的全能才子。擅丹青,工书法,精诗文,还身兼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留下无数诗作,让后人背得抓狂,又爱得深沉。

唯独苏辙,少有姓名。除了“苏轼弟弟”这个响亮的头衔外,好像也没什么鲜明的记忆点了……

苏辙简介 苏辙作品
苏辙画像

其实,看似默默无闻的苏辙,并不比苏轼差,甚至在见识才干,政治成就上,也许还略胜苏轼一筹。

今天,纸条君就来讲讲苏辙这个人,不只是因为他严重被忽视的才华,更因为他和苏轼间,一辈子不离不弃的兄弟情。

几次救苏轼于水火;明明养了十个孩子,一穷二白,但一听哥哥有难,二话不说就倾囊相助……身为弟弟,他替苏轼承担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不堪。

看完,相信你会羡慕苏轼,忍不住喊:我也好想有一个苏辙这样的弟弟!

苏辙简介 苏辙作品 第2张

  苏轼、苏辙

一、“明星哥哥”遮住了他的光芒,却挡不住他的才华万丈

苏辙,字子由。和苏轼一起,是北宋最耀眼的文学双子星。

都知道苏轼文章写得好,是大宋文学青年的偶像,每次一出新作品,人们都争相背诵模仿,简直是文坛当红的人气“爱豆”。

弟弟苏辙,因为没有哥哥那么旺盛的名气,所以常常被人忘记,他也是个才华横溢的绝世才子。

当年,在宋朝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中,苏辙和苏轼同时考中进士,那时,苏轼22岁,苏辙只有19岁。

明明少了三年的学习时间,却能和哥哥比肩,可见苏辙的实力深厚。

苏辙简介 苏辙作品 第3张

  苏轼、苏辙一起读书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说当年的考试,苏轼得了第三等(一、二都是虚设,三等才是最高等级),是北宋开国百年来第一人,而苏辙只得了第四等。

事实上,苏辙本来也有机会名列三等。只是他在考场文章里,将矛头直指当朝君主,详细地阐述了宋仁宗执政的得失,笔锋犀利,令人惊骇,掀起了轩然大波。

司马光看后非常欣赏,“所试文词,臣不敢言”,想将苏辙也定为第三等,可有保守的考官坚决反对,最终将苏辙定为第四等。

虽然,没必要强行比较这对兄弟才学的高低,但毋庸置疑的是,苏辙也是个不输苏轼的“学霸+考霸”。

据说,宋仁宗当时看了这对兄弟的文章后,开心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可惜,苏轼的一生太坎坷,大半辈子都因被贬而奔走四方,未能当成宰相。倒是苏辙,当过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

还在元祐之政中尽显政治才能,被宋人们称赞:

“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幸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 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苏文定公(苏辙)谥议》

除了有为官之才,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日常创作的文章,连哥哥苏轼都忍不住夸“厉害”: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谁说我弟弟的文采不如我,他只是比较低调而已。

别以为这是苏轼“疼弟弟”的自谦之词,苏辙的耀眼才华,不少人都有目共睹,心生羡慕。

比如北宋的著名文学家秦观,说:

中书(苏轼)尝谓“吾不及子由”,仆以为知言。

意思:“苏轼曾说自己写文不如弟弟苏辙,我也这么觉得,苏辙真的深藏不露!”

看到没,苏辙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不是有个“明星哥哥”,他应该也能成为一个焦点人物,和苏轼各领风骚数百年。

可他却常常被苏轼的光芒所遮盖,被世人忽视,被“小看”才华……这种滋味有多难受,应该很多人都尝试过。

在这种环境下,想过苏辙可能会低落,可能会嫉恨,也可能会远离苏轼,自己另辟一个舞台,在上面当主角,发光发热……

却没想过,苏辙竟愿一辈子待在苏轼身边,永远只做配角也不怕,还为苏轼遮风挡雨,到处筹谋。

面对敬爱的哥哥,他才不在意那些世俗的得失,只会说:“哥哥别怕,你只管潇洒地向前走,后面有我呢!”

二、身为弟弟,却更稳重,救苏轼于水火,是他坚实的依靠

这对兄弟,虽一母同胞,却自小性格迥异。哥哥苏轼无拘无束、旷达洒脱;而弟弟苏辙却像个大人,沉稳内敛。但这并不阻碍他俩成为感情深厚的好兄弟。

小时候,他俩一起读书,苏轼作为兄长,自然处处照顾弟弟,教他读书写字,带他外出游玩,干啥都在一起。

有次,苏轼得到了一个奇特的砚台,明明喜欢得不行,回到家后还是“忍痛割爱”,送给了弟弟。

而苏辙,也成了苏轼忠实的“小迷弟”,会默默跟着兄长登山浮水,游历四方;会仰慕兄长的才华,为苏轼的佳作鼓掌喝彩。

对苏辙来说,苏轼不仅是自己的哥哥,也是老师,是朋友,更是要一生并肩携手的伙伴。

后来,在苏辙的大半辈子里,他确实做到了和苏轼风雨同行,准确地说,是为哥哥苏轼操碎了心。

随着俩人高中,步入险恶的官场后,苏辙对心无城府的苏轼,就有一百个担心。

众所周知,苏轼是个地道的乐天派,和谁都能做朋友,和谁都爱说心里话,他最出名的一句“交友名言”便是: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虽说这份纯洁的真心很宝贵,但也很容易就让自己身陷险境,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领饭盒”。

没办法,苏辙就只能常常劝哥哥留个心眼,不要随便交友,不要说那么多“不该说”的话,更不要总是写些嘲讽时政的诗,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可惜,直肠子的苏轼却没当回事,说那么多不平事藏在心里,仿佛“如蝇在喉”,必须一吐为快。

结果,真的出事了……

元丰二年,有御史上奏弹劾苏轼写诗暗讽朝廷,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差点掉了脑袋。

还好,有苏辙在,苏轼才化险为夷。一起来看看,苏辙为了这个心大的哥哥,有多操心。

当时,距离京城更近的苏辙先听到风声,心慌之余,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想好对策:

首先,在朝廷派人去逮捕正在湖州任官的苏轼时,苏辙立马写好一封信,快马加鞭送到苏轼手上,让他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其次,为了营救苏轼,他早就做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连夜写好了奏折,请求皇帝废了自己的官职,只为换苏轼一命,那是他相依为命的亲人啊。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简介 苏辙作品 第4张

  为兄轼下狱上书

后来,苏轼还是被下了狱,他的长子苏迈每天会给苏轼送饭,并约定好:如果没大事发生,当天就送肉和菜,如果被判了死罪,则改送鱼。

结果,有一天苏迈有事外出,拜托亲戚代送,不知情的亲戚想给苏轼改善伙食,特意做了一尾鱼。

苏轼见鱼,被吓坏了,以为大限将至,不禁悲从中来,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后,他提笔写了两首诗留给弟弟当遗言。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虽然这是场乌龙,但死亡来临之际,苏轼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弟弟苏辙,还许下心愿,希望下辈子,下下辈子……世世代代都要和他当兄弟。

当狱卒将诗送到苏辙手上后,苏辙看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痛哭流涕,哥哥,我一定要救你。

于是他灵机一动,拒绝收下这首诗。因为他知道,这首诗在自己手上价值不大,只有呈交给朝廷,说不定能感动皇帝,免苏轼一死。

事实证明,苏辙的这次举动,的确为营救苏轼产生了极大作用。

那诗篇传到皇帝手中后,皇帝被这份手足情深感动不已,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兄弟阴阳相隔,再加上王安石等大臣的求情,苏轼最终逃过一劫,免了死罪,被贬到黄州。

而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到筠州。据说,在苏轼出监牢时,苏辙一见到他,就拼命捂着他的嘴,提醒他祸从口出。

太可爱了,为了这场营救活动,四处奔波伤神后,苏辙不但没有怨言,还用这孩子似的举动,提醒他不要再犯。

以为事情到这就告一段落了?苏辙对这个“大小孩”哥哥的操心,还远远不止这些呢……

苏轼出狱后,第二天就被押往黄州。没办法,他的一家老小都住到了苏辙家,苏辙既要安抚两家老小的情绪,又要为两家人的去处做谋划。

他抓紧时间打包行李,先带着两家人一起上路,赶往自己的贬所——江西筠州。

安顿下来后,他来不及松一口气,又将哥哥的一家老小安全护送到黄州。

谁都想象不到,这一路苏辙有多不容易。自己膝下十个孩子,再加上哥哥的家眷妻儿,长途跋涉好几个月,一路上的衣食住行都要他管,这得多累人啊。

另外,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不是笔小数目,特别是对于养了十个孩子,早已欠债累累的苏辙来说,这个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但苏辙二话不说便承担起一切,妥善安排所有事宜,让苏轼免去后顾之忧。

明明是弟弟,却成熟稳重得更像个兄长,一次又一次地给苏轼坚实的依靠。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后,有了翻身的机会,升职加薪,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

没想到,一日突遭变故,又被贬到惠州时,“月光族”的他身上竟没有一分钱存款,连去惠州的路费都凑不出来!

只能向苏辙求助,苏辙知道后,虽然自己也没多少闲钱,却也不能看着哥哥受苦,于是他几乎倾尽所有,筹了七千缗,这才让苏轼得以顺利安排一家老小的生活。

再后来,苏轼被贬到海南,苏辙也被贬到雷州,兄弟难得聚在一起,两鬓斑白的俩人慢慢赶路,互相为伴。

但走得再慢,也终有一别,就在分别前那晚,苏轼痔病发作,难受得睡不着觉。苏辙也一晚上没睡,陪在哥哥身边,反复地诵读陶渊明的《止酒诗》,劝苏轼戒酒……

纸条君想,苏轼之所以能一辈子旷达乐观,自在洒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他身后一直有个“护兄狂魔”般的弟弟:出了事不怕,还有我护着你。

三、苏辙,也是苏轼一生的牵挂,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存在

一直以来,都以为苏轼是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被贬到哪都是乐呵呵的样子,其实,他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看得那么开。

例如,他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弟弟苏辙,他连被贬都不怕,却最怕和苏辙分开。

公元1061年,苏轼高中后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这可是这对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的兄弟,第一次分离,俩人心里说不出有多难过和不舍。

只知道那天,苏辙冒着大雪,送苏轼走了很远很远,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就在苏辙转身骑马回程时,苏轼爬上了高坡,一直望着弟弟骑马的背影……

苏辙头上的帽子就在苏轼的眼里,越晃越小,直到彻底消失在山间,他才继续前行。上路后,苏轼还在担心苏辙穿得太单薄,容易着凉,写信叮嘱他千万别忘了还有自己这个哥哥。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此后经年,苏轼和苏辙各自在宦海中浮沉,虽然聚少离多,但书信却从未间断。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那4年里,听说苏辙在筠州与领导不和,就劝他不要委屈自己,大不了来黄州一起耕地,也很快乐。

听到苏辙因为喝酒过度犯了肺病,又苦口婆心写诗相劝他要多加保养。

后来,苏轼被贬到海南,又给苏辙写信分享他在海岛苦中作乐的生活。有时候,他很长时间收不到苏辙的书信,就会非常担心,情急之时还会用《周易》卜上一卦。

而相聚后的每次分开,也是一场大型的送别会,眼泪止不住地流,舍不得苏辙走。原来,心大的苏轼也并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刻,苏辙便是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存在。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林语堂先生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

是啊,苏轼漂泊一生,每到一处都会给苏辙写信赠诗,其中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

那年,中秋佳节,俩人因公务繁忙无法相聚,清冷的月光下,苏轼想起了许久未见的弟弟,心中无限思念与感慨,便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苏辙来说,苏轼是他唯一的哥哥,而对苏轼而言,四海也只有一子由。

嗟予寡弟兄,四海一子由。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甚至,苏轼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回望一生,最可惜的不是一身才华却未展宏图,而是此时此刻,没能见上弟弟最后一面。

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轼去世后,苏辙将侄子们都接到了身边抚养。一日,他在整理苏轼生前的旧作时,看到《归去来兮》,忍不住泪流满面。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哥哥走了,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与依靠,只剩他独自在世间踌躇。

晚年,苏辙彻底闭门不出,在家中作诗写书,不谈政事。多年后终老,他选择和苏轼葬在一起,以另一种形式互相作伴。

如今,再看这对兄弟,苏轼像烟火一样辉煌绚烂,那么苏辙就像烛光一样平和温暖。二人从年幼到出仕,一直相知相伴,是兄弟,更是知己。

这俩人,一生变故数不胜数,唯一不变的是二人对这份兄弟情的珍惜与眷恋。

试问有谁不希望,自己也有个这样的手足至亲:

年少时一起上学读书,在成长路上分享彼此的小秘密,进入职场后能相互扶持,就算彼此成了家,无论富贵贫穷,也还是彼此最值得信赖的依靠。

但见多了原本感情深厚的手足,长大后要么因各有家庭而渐行渐远,要么为钱反目,因事闹掰的桥段……便更觉得苏轼与苏辙这种不吝啬付出,不计较得失的亲情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