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永乐二十二年(1425)正月,鞑靼太师阿鲁台进犯大同(大同)、开平(多伦一带)。

到当年四月,六十五岁的明永乐皇帝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再到七月十八日朱棣出征到驾崩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朱棣率大军抵达漠北时,阿鲁台早已带着部属远遁。明军只能把时间花在漫无目的地寻敌和驻守上边,大军深感疲乏,将无战心,军无斗志,可朱棣就是坚持不撤兵。

金幼孜、杨荣、英国公张辅、武安侯郑亨、兵部尚书李庆等人再次劝说成祖这样耗不是办法,请求大军不要继续再向北推进了。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可成祖朱棣不听,命令军队继续向北开拔。大军行至开平(永乐时期开平卫),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等率部多次寻敌依然未见踪迹。

直到六月,北征的前锋骑兵已到达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哈拉哈河上游),依旧不见敌情。

众随扈将领劝说朱棣再这样找下去也没有意义,第一,这次北征(最后一次永乐北伐)已经达到了威慑阿鲁台的目的,第二不如趁着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南撤,赶到八九月草原雪起再撤就有风险了(来去是梦),这样朱棣才下令班师回朝。

朱棣分兵两路南归,他本人率骑兵东行,命武安侯郑亨等率步卒西行,分两路返回,约定在开平会师。

明成祖的最后时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戊子日,北征车驾抵达双流泺,成祖遣礼部尚书吕震带着班师谕书通知皇太子朱高炽,宣布正式还师,并昭告天下。

第二天,朱棣车驾由双流泺抵达翠微冈。朱棣在幄殿依靠着几案而坐,在场的有帐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内侍海寿。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2张

成祖问海寿:“计算路程,何日至北京”?

海寿答曰:“大概在八月中旬”。

朱棣点了点头对杨荣、金幼孜等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明太宗实录》(事出反常)

杨荣对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属心,允称皇上之付托”。

成祖听了很高兴,让太监马云赏赐杨荣、金幼孜美酒、羊肉。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424年8月10日)车驾南还至苍崖戍。成祖朱棣“不豫”,当时的情况是非常急迫,下令大营五军将士戒严。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424年8月11日)到达榆木川,朱棣“大渐”,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

公元1424年8月12日(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大明永乐皇帝朱棣驾崩于榆木川。内臣马荣、孟聘等以六师在远外。秘不发丧。入夜,召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入议,丧事逐一遵古礼。

事出太突然,成祖的遗体就躺在那,临时伐木做棺材已经来不及了,七月酷暑,遗体会很快腐烂。另外砍木做梓宫的动静太大,时间也太长。

笔者因工作原因多次去多伦南部榆木川林场考察(成败皆空),榆木川总体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前沿,并非大草原,而是平缓丘陵地形,榆木川就在两山之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原始次生林,(滦河上游还修有一座水库),也并非长久驻军之地(长城之外)。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3张

为了保守秘密,太监马云、孟聘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下令军匠用锡熔化后制成内棺,锡棺做好后(并不是做桶装),将成祖遗体装入,并以龙袍覆盖,随后将工匠都杀了灭口,命光禄卿按照常仪进膳,并用龙辇运载,所到之处早晚饮食同往常一样。

在陳沂所撰的《畜德錄》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文皇晏駕於榆木川,楊文敏公榮、金文靖公幼孜恐事洩,盡取軍中錫器鎔為殮具,覆以龍衣,日進膳如故。錫工盡除,以滅其迹。至京師,人未之知也。

公元1424年8月13日(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安排好后,杨荣和御马监少监海寿快马加鞭,星夜赶路,向皇太子朱高炽报丧。八月二日(农历),杨荣等赶到北京,报“大行宴驾"。(《明史》,《北征记》《畜德錄》(明)陳沂 撰)

可疑的杨荣和金幼孜

个人认为,朱棣很可能并不是七月十八日驾崩榆木川,而是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在苍崖戍就不行了。

前文写到朱棣车驾由双流泺抵达翠微冈,在帐中朱棣问海寿返京时间后,他很突兀地说回去就把军国政事托付于太子,这显得很莫名其妙。

更可疑的事杨荣不但不反驳,反而还说太子“孝友仁厚,天下属心,允称皇上之付托。”

而且面对这样的回答,朱棣不仅不猜忌,反而大喜,还让太监马云赐杨荣、金幼孜酒肉。

杨荣官居宰辅,熟谙官场忌讳,这样的回答明显不符合逻辑,个人认为他标准的回答应该是:“吾皇春秋鼎盛,北征辛劳乃至偶感风寒,九州万民不可一日无陛下恩泽,万望将息圣体,勿做他虑”。

所以很可能在苍崖戍的时候朱棣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谓“遣礼部尚书吕震带着班师谕旨还朝,就是提前通知朱高炽做好准备”(祝枝山野史载朱高炽当时在南京,但不足信)。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4张

最关键的是《明太宗实录》和《北征录》两书都是杨荣所撰写,金幼孜虽然也写了《北征录》,但只写了前两次,“很配合的”没涉及最后一次成祖北征。

金幼孜、杨荣对朱棣“不豫”、“大渐”的情况密不透风的隐瞒,驾崩后又秘而不宣,作为原东宫属官,其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朱高炽的顺利继位,并为他争取时间。

紧张至极的太子朱高炽

当时的北京,局势并不乐观,根据《三朝圣训录》记载:

当时京师(北京)精锐部队都随太宗(成祖)出征,留在北京防守的部队,主要是由朱高燧(赵王府)的三护卫军(常山左中右三卫)组成。

另外,汉王朱高煦(在山东)的嫡次子,也就是汉世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早已在京城安插心腹,伺机叛乱。

所以说朱高炽的储君的“屁股”坐得并不稳,成祖突然驾崩,仅赵王朱高燧翻脸就能“办”了朱高炽,京城的局势(来去是梦)已经超过了他可控制的范围。

所以八月二日深夜,杨荣见到朱高炽后,马上让太孙朱瞻基不要停留,立刻前往武平镇大军会师处迎丧,防止军队哗变,并控制三大营和五军营的军权(英国公张辅的骑兵和武安侯郑亨步军)。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5张

因为不能使用太子印绶传递书信,朱瞻基前方传回的书信无法辨别真伪,又来不及做新的印章,索性杨荣让朱高炽把自己读书的闲章给了朱瞻基,作为印信。

朱瞻基: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渠言良是,但行急,新制则不及。

杨荣:殿下未践祚,今居丧无所事,有事,自应行常用之宝。东宫小图书亦闲,太孙出外无行事, 惟有上禀朝廷之事,可假行之。此出一时之权,归即纳上。

朱瞻基匆忙地离开后,朱高炽对杨荣说:“现在朝廷的事情多依赖你(杨荣)和蹇义,但蹇义好像还有疑虑。你要尽心,你二人我必重用,不轻待”。

杨荣对朱高炽说:殿下嗣位,朝廷大小事皆当尽公,才能臣服天下人心。先不要对我加以厚恩,反而要对随扈北征的大臣加以恩赏,就像汉文帝刚刚继位,第一个就封赏拥立的功臣宋昌,众人不服,史书贬之。殿下要以此为戒。我和蹇义是东宫近侍之臣,您肯定不会忘了我俩,只是现在不应该封赏。您初政的重中之重是要收服人心啊!”(多聪明)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6张

好圣孙朱瞻基

杨荣从榆木川赶到京城报丧用了十三天的时间,在这期间金幼孜与英国公张辅“配合工作”做得极好,七月十九日杨荣一行人前脚一走,他便放慢了大军(灵车)回朝的步伐。

这是他安排的线路:

壬辰(七月十九日),灵轝次双笔峰。大学士杨荣、太监海寿奉遗命驰皇太子。

癸巳(七月二十日),次连云碛。

甲午(七月二十一日),次黑河戍。

乙未(七月二十二日),次宣威镇。

丙申(七月二十三日),次广漠川。

丁酉(七月二十四日),次青杨峡。

戊戌(七月二十五日),次闻喜冈。

己亥(七月二十六日),次白沙河。

庚子(七月二十七日),次香泉泊。

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次通川甸。

壬寅(七月二十九日),次武平镇。

与武安侯郑亨等所领官军皆至(会合)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7张

八月癸丑朔,龙轝度开平,次双塔。

甲辰,次威虏镇。

乙巳,次西凉亭。

丙午,次隰宁。

丁亥,次云州。

戊申,次赤城。

己酉(八月七日),次鹏鹗。

直到这一天,迎来了皇太孙朱瞻基,“”军中发丧,六军号痛,声彻天地”。

所以说朱高炽、朱瞻基、杨荣、金幼孜、张辅这几个人“捏估”(计算)的极好:

七月十九日起,大军用了足足十八天的时间才从榆木川(转向太仆寺旗,沽源)走到长城里面的赤城,就是为了给杨荣与朱瞻基准备时间(成败皆空),朱瞻基只用了五天就从京城赶到了鹏鹗。

朱瞻基掌握兵权后,才正式发丧,他率领大军,看护着“大行皇帝的灵辇”,并且加快了速度,庚戌(八月八日)到达怀来,辛亥(八月九日),入居庸关。

文武百官衰服,军民耆老僧道人皆素服哭迎。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日(丙子)到北京近郊,京城的局势完全控制后,皇太子朱高炽率众亲王哭迎,迎梓宫(锡棺)入宫中仁智殿,加棺材后殓入灵柩。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8张

永乐大帝终于到家了,既是是生命终结,还依然是要留给世间一个巨大谜团。

结语

从《明实录》、《明史》、《北征录》的角度来看,成祖朱棣的最后时刻是“堂堂正正,高高兴兴”地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可但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是“险象环生、暗潮汹涌”。正是杨荣、金幼孜等“舍命”的力保朱高炽,才避免了发生犹如“靖难之役”一样的政权屠戮。

如果没有金幼孜的锦囊妙计,杨荣的运筹帷幄,张辅的威震三军,海寿、马荣、孟聘的配合内应,贸然宣布成祖驾崩,那么那哥仨儿在北京立时就能打的头破血流,胳膊腿儿满天飞,鹿死谁手,不得而知。

朱棣突然病逝,杨荣与朱高炽、朱瞻基做了什么? 第9张

所以,结合上文,朱棣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离世,更不会去安排自己的后世,也不会有所谓的传位诏书(金幼孜、杨荣代拟的)。

另外,《大明风华》中决策之人变成杨士奇,这是不对的,朱棣最终在大雪纷飞中(月份不对)病逝于一马平川的大草原这也是不正确,朱瞻基随成祖最后北征更是没有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