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局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局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来源:曾经史    阅读: 3.8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军队在苻坚的统率下,于“淝水之战”中大败。

随后的第二年,先有鲜卑慕容氏诸将叛乱,后有羌族姚苌反秦自立,前秦政权逐步分崩离析。

“淝水之战”结束仅两年后,率领前秦统一了整个北方,建立了被誉为“五胡之最”庞大帝国的苻坚,也被叛将姚苌杀害。

前秦政权虽然在苻坚死后,还坚持了近十年才彻底灭亡,但自叛乱四起后,就已经不再是北方的主宰。

想当初,苻坚举兵百万南征东晋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淝水之战”虽败,但前秦实际损失的也就是前部二、三十万军队,大部分军事实力还存在,可为何短短两年内,局势就崩坏如此?苻坚又为何掌控不了局势?

下面,就此问题略作分析。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局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前秦是多民族政权,主体民族人数不占优,内部隐患多

前秦的衰落当然是始于苻坚,如果苻坚是个暴君还说得过去,可他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仁义之君,却因“淝水之战”此一战之败导致北方烽烟四起,实在是很悲催。

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分崩离析,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前秦这个多民族政权里,主体民族镇不住场子了。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在统一整个北方的过程中,融合了当时在北方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羌族、鲜卑等。

而在前秦这个大家庭里,氐族作为主体执政民族,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前秦是典型的以武力强行糅合各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这也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各政权的常态,谁的武力强大,谁就能主导一时。

主体民族人口数量少,文化没有向心力的政权,只能依靠武力强横。

但这样的政权,各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往往不是那么强,稍有挫折,就很容易出现叛乱。

前秦的迅速溃乱始于“淝水之战”,但因却是在战前就种下了。

苻坚在历史上以仁义闻名,他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对投降的各民族的贵族,往往宽大处理,甚至还允许他们继续统兵。

比如后来背叛苻坚的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都是亡国贵族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保留有一定的本族武装,也都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人就是前秦政权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等待机会,等待苻坚犯错。

而在“淝水之战”前,苻坚偏偏就干了两件让这些不稳定分子弹冠相庆的错误抉择。

二:迁移氐族人口戍边,导致核心地区的绝对支持者减少

公元380年(前秦建元十六年,东晋太元五年),苻坚强行迁移十五万户氐族人口到边镇戍边,《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

坚以诸氐种类繁滋,秋,七月,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氐十五万户,使诸宗亲各领之,散居方镇,如古诸侯。

前秦的政治、军事中心是在关中,正常情况下,关中才是前秦需要重点防御的地区,在关中集中更多的本族人口和士兵,才是正解。

苻坚在氐族人口本就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把这些前秦政权的绝对支持者迁移出去,使得在关中,氐族人口及军队数量减少了一大半。

这就是后来出现叛乱时,在关中的苻坚镇不住场子的主因,他的绝对支持者,都被他打发到外边去了,手头上可用的军队数量严重不足。

在当时,看出苻坚此举隐患的人不少,可他们的劝谏,苻坚统统不听,比如,《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局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2张

坚送丕至灞上,诸氐别其父兄,皆恸哭,哀感路人。赵整因侍宴,援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汉族大臣赵整就明明白白告诉了苻坚,把氐族人口都迁移到外边,却把鲜卑人都留在核心地区,他们要是反叛怎么办?

苻坚对赵整以歌劝谏的态度是:“笑而不纳。”

“淝水之战”后,鲜卑慕容氏几乎是群起反叛,苻坚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苻坚派遣氐族大将吕光领兵数万远征西域

“淝水之战”的前一年,即公元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东晋太元七年),苻坚决定派遣吕光率兵经略西域,《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

坚于是以骁骑吕光为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与陵江将军姜飞、轻骑将军彭晃等配兵七万,以讨定西域。

关于这次出兵,《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是“兵十万,铁骑五千”。

不管是七万或是十万,苻坚反正是派出数万大军去了西域,领兵大将吕光是氐族人,他带走的士兵中,氐族士兵想必不少。

当时,也有不少大臣劝谏,但苻坚认为西域很容易拿下,为“垂芳千载”坚持出兵,《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

苻融以虚秏中国,投兵万里之外,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可耕,固谏以为不可。坚曰:“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出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被昆山,垂芳千载,不亦美哉!”朝臣又屡谏,皆不纳。

公元383年正月,也就是“淝水之战”的当年,吕光正式率兵出发,如此,苻坚手中的核心军事力量,又减少了一批。

苻坚是想仿效两汉在西域建立都护府,但两汉是在内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才经略西域,前秦的内部隐患显然比两汉严重。

“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被苻坚派到西域的这支由氐族将领统率的军队,却无法及时赶回来助阵。

“淝水之战”前,苻坚两次分兵及人口出外,造成了关中核心地区绝对支持人口、军队数量的下降。

这是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叛乱四起时,无法快速聚集精锐,快速镇压叛乱的主要原因,皇帝苻坚都只能困居长安,无法掌控局势。

最先的叛乱人士,如慕容垂等,大概也是看出了这一点。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局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3张

前秦是多民族政权,主体执政民族在数量上本就不占优势,统一北方并执政就已经很勉强了,最需要的其实是修炼内功。

就好像后来的北魏政权,在执政的鲜卑拓跋氏的强力推行和主导下,主动拥抱汉文化,把自己给汉化了,和汉民族融合在一起。

于是,其绝对支持者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北魏之后直至唐朝,朝代虽然换了不少,可执政的主体却一直都是融合后造就的关陇贵族集团。

融合后的关陇贵族不但在隋朝时,真正统一了中国,还将其主导的政权延续了几百年。

而此前的前秦苻坚在内功未成时,却还在四处征讨,没有对内部隐患进行整理和清除,直接让自己铸造出来的庞大帝国由盛而衰。

根据《晋书·苻坚载记》中的记载,早在“淝水之战”之前八年,苻坚最信任的汉族大臣王猛,在临死前,就提醒过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苻坚要是稍微重视下王猛的遗言,就不会有后来的“淝水之战”,及战后前秦局势的迅速崩坏了。

苻坚到底还是刚愎自用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