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乾隆在位时期对百姓使用鸟枪的态度有何转变?

乾隆在位时期对百姓使用鸟枪的态度有何转变?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0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清朝时,在地方上,有一股官方认可的民间准军事力量,即民壮,和现在的民兵类似。

民壮也不是清朝首创,是明朝遗留下来的产物,最早出现在明英宗至明代宗时期。

当时,由于明军的正规军和后勤辅兵在“土木堡之变”中,一下损失了几十万,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官方允许各地自行招募民壮,经短暂训练后备用。

民壮除了在国家有战事时,当军队数量不足时,作为军队的补充,平时主要是干些缉查本地盗匪的活。

乾隆朝,民壮已经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缉捕盗匪时不可忽视的力量。

乾隆在位时期对百姓使用鸟枪的态度有何转变?

乾隆皇帝对这一支力量的训练和使用,在他执政的早期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且不在乎民壮使用较先进的武器。

到乾隆三十二年时,因山东巡抚崔应坚的建议,地方民壮已经可以允许使用先进的鸟枪作为常规武器了(清朝正规军以鸟枪为标准兵器始于雍正朝)。

乾隆在表扬崔应坚“所办甚好”后,还直接下令各地方学习山东,在民壮中大力发展火器力量:“俱有额设民壮,或可仿照添改鸟枪,留心教演,用以缉盗匪而御凶顽,于地方不无裨益”。

可乾隆的这个态度仅仅只维持了十年。

乾隆四十二年时,同样担任山东巡抚的国泰建议加强民壮的火器运用,上奏说民壮于鸟枪应该“实力掺演,以收实用”。

但乾隆却批评他说:“若概使演习鸟枪,并令熟悉进步连环之法,于缉暴防奸之事并无裨益”,责令此后“其鸟枪一项不必演习”。

乾隆从此时起,不但不允许民壮学习使用鸟枪,还开始禁止民间制造和私藏鸟枪、铁铳、竹铳等一切火器,要求各地方:“如有民间私藏者,即随时缴销……并于每岁年终汇奏一次。”

从“不无裨益”到“并无裨益”,从大力支持到禁止演习和全面收缴,乾隆对民壮使用鸟枪的态度为何如此大幅度转变?

原因是乾隆自己亲口说出来的,他在给国泰的回复中说:“况各省训练纯熟火器者多人,则又不可不预防其弊,即如前年山东逆匪王伦滋扰一案,幸若辈乌合之众不善施放枪炮,所以一举歼灭,此其明验也”。

标准答案是,为了防止地方有叛乱时,民壮加入其中,且叛乱人士在作为平民时,日常接触到的训练中,熟悉了使用火器,会给官军带来大麻烦。

乾隆态度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他跟国泰所提的王伦起义,还因为,乾隆朝早期和中、晚期,民间叛乱的频率大为不同。

乾隆执政的头三十年,因为国家财政充裕,乾隆也以宽仁理念治国,到处减税,给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清朝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地方上没有多少叛乱出现。

而到了乾隆执政的中后期,随着朝廷的四处征战(所谓的十全武功,百分之七十是在乾隆三十五年前完成的),以及乾隆的败家,如多次下江南什么的,清朝的财政也出现了问题。

加上乾隆在执政早期秉承的宽仁理念,对官员们监管的放松,让官僚集团也松懈了,贪腐已经成为公理。

这样一来,财政的压力和官员的贪腐合起来,对民间的压榨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强了。

有压榨自然就有反抗,乾隆初期的盛世景象也随之打破,各种叛乱和起义在乾隆朝的中、后期此起彼伏。

如乾隆三十七年的福建“小刀会”(也称“王爷会”)骚乱。三十九年的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年的河南混元教叛乱。四十三年的河州(甘肃)元顿教暴乱。

上述还仅仅只是乾隆意识到要禁止鸟枪前后出现的各种叛乱。

乾隆在位时期对百姓使用鸟枪的态度有何转变? 第2张

乾隆朝后期,还有四十六年的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地区)百姓起义,四十九年的石峰堡(甘肃)回民起义,五十一年的台湾林爽文起义,五十九年的湘、贵苗民起义等等。

至乾隆退位去当太上皇的第一年,还出现了超大规模、持续了十年、由王聪儿领导的川、陕、楚白莲教大起义。

乾隆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积攒和爆发,促成了这些暴乱和起义,有大量民壮参与其中,乾隆当然要反悔此前所持鼓励的态度,赶紧收缴和禁止他们学习使用先进火器。

乾隆很清楚的知道“鸟枪一项,原系制胜要器”,国家安定和谐时,让百姓们用来维护治安和缉捕盗匪有很好的效果,出现动乱时,叛乱者用来应对官兵的镇压,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从乾隆对民壮使用鸟枪态度的前后转变,其实可以看到“康乾盛世”的衰落起始点。

他鼓励民壮使用先进火器时,盛世达到了巅峰,他开始禁止和收缴鸟枪时,盛世开始消散,此后,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回天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