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从实现统一到灭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为何如此短暂?

从实现统一到灭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为何如此短暂?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7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秦经过几百年的漫长发展之路,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一统大业,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盛世的大门刚打开却只维持了短短的(前221年~前207年)15年?为什么?几百年奠基的霸业顷刻间不复存在。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大一统国家、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表面上国家完成了统一,这并不能表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因为一个王朝的建立,不仅仅是从诸侯到国家的转变,更不是简单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增加,而是一个国家体制的升级和多文化的融合。刚刚立国未稳的秦王朝,还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这个时候尤其要以国家和文化认同感为首要任务,让民心归附。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国简史》中认为:“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前文也说过秦国的文化主要发源于秦地的宗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氏族特色。早期虽也吸收了诸多的周文化元素,但终究在发展、融合过程中和周文化产生了错位,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天下共主的周王朝,以分封制和宗法制和各诸侯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治与监管的关系;随着各诸侯的逐渐勃兴,慢慢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宗主国的权威也被一点点削弱,各诸侯国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内容,为后期各诸侯的兴起和周王室的边缘化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融合,秦文化已呈多元化,但终究失于集权和严苛。

从实现统一到灭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为何如此短暂?

周游列国的孔子途遇战乱

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随着百家争鸣的文化演变,加之各诸侯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宗法制度的不同,各自经过长期的文化兼容,都衍生出一套不同于他国的文化宗法礼制。将原周王朝的文化割裂成若干碎片,这种文化分裂将各国意识形态完全禁锢在了各自的土地上,形成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很难在文化和信仰方面接受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改造,离周王朝的文化核心“周礼”渐行渐远,以至于到了周王朝中后期便有了“礼崩乐坏”文化溃乱。以至于孟子有了这样的感叹:“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秦国在统一之前一直实行的是法家治国,其余诸侯也有各自的宗法礼制,各自不同。随着大秦的武力征服,各诸侯国被逐一兼并,统一前后的国家主体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秦人只限于原有的关中地区的秦国人,而统一后的秦国人便包括了赵国人、齐国人、韩国人、楚国人等等,国家主体可以通过武力征服,但是文化思想和信仰很难通过武力征服并实现统一。这个时候,矛盾就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并且随着秦国严刑峻法的严酷施行,这种文化裂痕被逐渐撕裂成无法弥补的鸿沟。

尤其是宗族文化和信仰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民风习俗和文化信仰,这种长期的文化分裂,更是让各国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形成天然壁垒,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华夏文化就是这样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文化个体,并没有形成文化一统的国家认同,人群自然的被定性为你是秦人,我是楚人、齐人、燕人、晋人等,国家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不同的文化习俗依然存在每个人的心中,而家毁国亡的家仇国恨会在每个人心中慢慢滋生。

从实现统一到灭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为何如此短暂? 第2张

严刑峻法下的秦国百姓

但秦王朝的统治者似乎并不重视国家和文化的认同,而是更急于让天下承认其天下霸主的权势,让臣民完全臣服于其权力之下,这一切都基于他们认定天下一切都可以武力征服。一个初兴的王朝从国家到文化还没形成凝聚力,就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都急于于彰显自己的权势,急于享受胜利果实,完全不顾及王朝初兴,民心涣散,社会百废待兴的局面;由此也可见统治者完全没做好完成大一统国家的思想准备,更没有将文化融合、培养国家认同感形成全民认知。

这时的秦国虽然统一大业是完成了,但六国的内心隔阂消弥却需要一个过程,思想上的融合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体制上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是臣民的思想还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作为一个新生的庞大帝国,想要获得文化认同,要将思想文化、政治体制各异的各诸侯国融为一体,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甚至很漫长的过程。

秦王朝在实行文化融合方面最初还是做了很多尝试,可惜大多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比如全面推行郡县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令来促进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方面的统一,以此促进国家政权和文化的一统。但由于长期分裂,各国在文化习俗、政治礼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一系列新政的推行极为困难。

从实现统一到灭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为何如此短暂? 第3张

陈胜吴广起义

秦王朝的统治者自然也知道统一疆土容易,要想让人心归附很难,所以在统一后,先后在全国进行了五次巡视,其目的在于彰显大秦帝国的威信和荣耀,让臣民彻底诚服。而其时秦王朝在全国施行严酷的刑律,仅田租、徭役、兵役以及戍边的刑徒及奴隶在全国服役的人数就超过200万之巨,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十之一二,在这样的高压的社会环境下,震慑手段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更激发了六国百姓的反抗。严酷的刑律使得“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所以,当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拉起反抗旗帜时,原来六国的大地上马上飘扬起旧政权的旗帜,星星之火开始成燎原之势。

而过激的文化认同事件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焚书坑儒,”说到秦国的“暴政”,“焚书坑儒”事件似乎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很少有人能搞清楚“焚书坑儒”事件根本原因。首先“焚书坑儒”这个事件是分为“焚诗书”、“坑儒生”两个独立事件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均为坊间传说和无法佐证的历史记录。究其真正发生的原因及事件始末,以目前的文物发掘很难理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秦王朝在统一和治理国家上的确采取了很多激烈的手段,使得秦文化与原各诸侯国的文化冲突加剧。

从实现统一到灭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为何如此短暂? 第4张

秦历史上最难解事件焚书坑儒

秦王朝灭亡后,汉朝吸取了教训,坚持汉承秦制。对于汉朝的统治者而言,想要改变文化分裂局面,就必须找到一种能适应多元文化的新思想体系来治国理政,新的思想体系必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更要有可以让社会快速趋于稳定的中庸之法,并能有效利用新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形成政治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理清了以上这些,才是汉朝能延续的根本原因,而大秦在建国初期采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虽然为秦国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动力,但是统一后却没有很好的和东方诸国产生较深的文化融合,在治国理政上形成“强国弱民”的社会局面,最终导致社会阶层的矛盾被迅速激化,在文化认同上又采取毁灭式文化统一,以简单粗暴的强迫方式来实现国民认同,最终加速了大秦王朝的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