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应州大捷真实死亡人数 应州大捷真相

应州大捷真实死亡人数 应州大捷真相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7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应州大捷,又叫应州大战、应州之役,是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亲征在应州击退鞑靼的一场战事。

 简介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再次率五万人(号称)进犯明朝边境,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照出关巡边。

 事件背景

明武宗,明朝第10位皇帝,名朱厚照,年号正德,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长子,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又早年夭折,是他父亲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父亲孝宗皇帝革在任时弊施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广开言路,任贤用能,节制私欲,挽救了当时江河日下的局面是一位名至实归的清君和明君。但是对朱厚照过于溺爱娇宠导致了其任性、放荡不羁、不守章法的性格被很多人引以为负面教材,特别是清代的人们以被人把自己和朱厚照相提并论为耻。

但朱厚照的的确确是一个天性聪颖的人,特别是他的军事才能,如果他的父亲孝宗皇帝能对其进行督导,事实上可能也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成就千秋大业的明君。由于年幼疏于管教,使得其本性极好逸乐,纵情于声色犬马,是一位以行为荒唐越轨著称的皇帝。虽然如此,但他并不是一个暴君。他在位期间,常常离开北京四处巡游,寻花问柳,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在北京期间,又不愿住在紫禁城,而是在宫外建了一座“豹房”居住,亲自训练虎豹。即位之初,曾在庄严的皇宫正殿奉天殿以猴坐犬背,燃放爆竹,一时猴跳狗走。1514年正月,在乾清宫因玩灯而失火,彼时朱厚照正去豹房,回顾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棚大焰火。又曾下令在全国禁止养猪,禁食猪肉。他不喜欢上朝,终日与来自回族、蒙古族、西藏族、朝鲜族的异域术士、番僧相伴,还曾亲自接见第一位来华的葡萄牙使者。他学喇嘛教,自称大庆法王。他起初宠信刘瑾、丘聚、谷大用等号称“八虎”的宦官,1510年平定安化王之乱后,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后又宠信卫士江彬等人。

朱厚照还很喜爱弄兵,“奋然欲以武功自雄”。正德十二年(1517年)10月,在江彬的怂恿下,自封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到边地宣府亲征,击退蒙古鞑靼小王子,回京后又给自己加封太师。史称“应州大捷”,此役暂时安定了明朝北部边境地区。据蒙古语史料记载:“达延可汗向南移动,在察罕·格尔台(郊)安营扎寨。由额尔克固特派出的哨所发现大明军向他们这里进发。立即向可汗报告后,派出额尔克固特的库冬、博力斯二人再探。他们看见明军从库克和坦出发,自奔他们这里来了。库冬、博力斯二人急报可汗。一个站在房后警戒,一个解下拴着的马来扶可汗和合敦二入上马,从麻因草原中逃出去了。可汗的儿妻察静夫人从墙的豁口处逃了出去,这位察静夫人就是后来的百岁太后。”达延汗逃回去之后下令部将征讨蒙古各部统一蒙古,同时常年侵犯明朝边关的小王子(达延汗)死于应州大捷同年,去世是否和之前与朱厚照所率领的明军作战有关不得而知,但战争局势无疑是往明朝方向倾斜的。

应州大捷真实死亡人数 应州大捷真相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详细内容

明正德十二年九月,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了一封超奇怪的信,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更奇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王勋莫名其妙,朝廷好象没有这么个官职。王勋又把相关的文书翻出来研究了几遍,还是没有弄明白。他再看这封信,从口气上看,虽然很大但也比较严肃,不像是开玩笑。后多方打听,才知道这封号就是皇帝朱厚照自己的。

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照在手下的帮助下,不怎么顺利地出了居庸关,来到边防重镇宣府。

在后来的史书中,这次出关成了朱厚照荒废朝政,不务正业,劳民伤财,超级贪玩的又一次真实写照。

先祖朱棣五次御驾亲征,取得辉煌战果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少年朱厚照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发誓,一定要象朱棣学习

可是来到宣府几天后,朱厚照郁闷地发现,这里别说蒙古人,就是汉人也见不到几个。

于是,他索性来到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和,并以此为前线指挥部,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

不过,要发号施令必须得有个军事主管的头衔,如果以皇帝的身份,这些人可能不会听,因为都可以用“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口诀来推辞,主要还是担心皇帝的个人安危。于是,给自己弄了个封号,而且还一本正经地定了俸禄和级别。

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五万骑兵(号称)进犯,目标大同。王勋急了,他连夜派人告诉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回京避难,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还命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

这下王勋十分踌躇,因为兵力薄弱,能守住就不错了,跟别说主动出击了,可是,君命难违,王勋还是无奈地出发了。

不光是王勋,就连江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位江彬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但却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在进京之前,他就曾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军将领。朱厚照不顾大臣劝阻继续他的部署: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等地,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违令者重罚”

此刻,那个嬉戏玩闹的青年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百里之外的小王子似乎感到了什么,他突然下令大军改道,急转向南,向王勋的部队前进。得知这一变化,朱厚照也相应作出了部署调整: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离开驻地,火速支援王勋。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即日出发,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作战。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出兵,驻守阳和,不得出战。违令者重罚”

江彬说:陛下这样的兵力还是不够。但朱厚照并未理睬。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王勋兵力不够,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的及时支援给了他,他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坚持大部队的到来。

同时,为迷惑敌人,拖延时间,战斗一开始,他就下令猛冲,这种亡命打法的确迷惑了小王子,他错误地认为对手就是明军的精锐主力,而且人数众多多,于是,他没敢和王勋拼命,而是下令以守代攻。双方激战了一整天,等到了黄昏,小王子突然发现,自己被王勋给迷惑了。小王子十分愤怒,他下令全军出动,把明军包围了起来。不过此刻已是夜晚,考虑到安全用兵,他命令军队等天亮看得见时再进攻。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雾,五米之外根本看不见东西。王勋借这个机会,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钻了出来,溜进了应州城内。但是等大雾散开,王勋莫名其妙地发现他身边多了一群人。原来,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由于大雾看不见,居然不明不白地也进了应州城里。

明军力量反而越来越强。小王子终于失去耐性,下令攻城。

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好,明军居然再次主动出击,小王子只有无奈地迎战。

原来,附近的明军接到皇帝的调令,相继前来增援,王勋再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故伎重演,下令主动出击,前后夹击蒙古军。不过他们的对手是五万精锐的蒙古骑兵。

小王子是优秀的军事人才,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敌军虽然得到增援,但兵力还是不足。他冷静地下令,部队分成两部,分头作战,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两支明军合流。

王勋这次再也无法力而为下去了,最后他们被分割包围。朱厚照叫来江彬,下令集合部队,出发增援王勋。江彬疑惑地望着朱厚照说:哪还有兵?

朱厚照说出了答案。“我之前命令张永、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作战,他们现已经到达。”

江彬终于明白前几天朱厚照到底在等什么了。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包围圈内的王勋似乎已经绝望了,因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可能再有人来增援他了。天亮了,蒙古军再次发动冲锋,王勋率部抵抗,但还是抵挡不住进攻。就在这一刻,朱厚照终于赶到了,他没有作任何的休息,当机立断地命令大军向蒙古军冲击,蒙古军促不及防,全线撤退,三支大军就此汇合。

从史料来看,小王子很可能不知道这位对手的真实身份。不过,他还是不敢轻敌,暗中集结主力,准备和这位“威武大将军”决一死战。

应州大捷真实死亡人数 应州大捷真相 第2张

  应州大捷地图

第二天,仍然是大雾弥漫,可见度极低。蒙古大军布好阵型,准备最后的冲击。等大雾散开,小王子惊奇的发现,对面的明军早已列阵整齐,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

朱厚照拔出配剑,大喊了一声:“冲锋!”战斗开始了。面对明军的突然冲锋,小王子也拼了命,所有蒙古骑兵象潮水一样冲了出去,双方近十万人在应州城外展开了殊死拼杀。事实证明,朱厚照绝对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战场上,他始终保持镇定,来回狂奔为手下打气。还多次冲到交火线上和敌人直接对砍。在他这种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振,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面对着越战越勇的明军,蒙古军队开始顶不住了,到了下午,小王子实在撑不住了。无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然而,这样的一场大战,在史书上却只有寥寥数语,究其原因,是由于朱厚照是偷跑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朱厚照回到北京后,曾经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辅杨廷和,激动地对的老师杨廷和说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杨廷和立马跪下去祝贺皇帝取得的成绩。然而,不久之后,京城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几天后,当东厂汇报此事时,朱厚照沉默了许久,半晌才下诏,自己十天辍朝,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大臣们按照传统编写《武宗实录》时,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这句话虽短却暗藏玄机。表面上是在描写双方伤亡情况,但却暗示着应州之战其实是明军失败,同时也暗示了朱厚照是在吹牛,至于他的那句口述,则成了他自我吹嘘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编书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个数字,那就是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还是这本《武宗实录》,记载了当时双方共约十万人参战,除去预备部队和后勤人员,当天直接参战的应该不少于六万人,这个数字换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个师的人马。试想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近距离肉搏,而且一直从清晨打到下午,蒙古军怎么可能只有十六人阵亡呢?

其实从史书上看,大臣的做法还是很矛盾的,他们所说的伤亡人很少为什么史书上写的伤亡这么离谱呢。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朱厚照所说的都是实话,应州大捷也的确是没有掺水的一场大战。战后的百官认定了他只是在吹牛却也不乏能人志士,在朝堂之上,与百官争论,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大臣在史书上留下的这一笔,似乎让人清楚直白地看到了应州非大捷而乃败退。但是那些保皇派,从小受教育,要忠君爱国的人也很有办法,于是史书应州大捷这里的伤亡人数上留下了一笔“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看起来是明军败了,其实不然。让人看了只觉得实在是闹剧,觉得这本是个笑话,任谁也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伤亡。实在是哭笑不得,那也只能是笑而不语了。

再看朱厚照的表述:“我亲自消灭一人。”有人认为是在吹牛。但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很可能是真话。

他贵为一个皇帝,在万军之中十分显眼,大家都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众撒谎是非常掉价的。更何况,如果他要撒谎,也不用只说杀一个,随便吹自己杀了几十个,岂不是更有面子?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被人抹黑了。

可笑的是,这个人抹黑的时候破绽百出说:“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才死了十六人,蒙古军队居然就几十年“不敢深入”,这小王子的名声也太图有虚表了吧。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本来就不显眼的应州之战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变得可有可无。但就是这场毫不起眼的战斗,成了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