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4.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你真的了解没有电子技术,也没有摄像头,那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吗?本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自唐代之后,普通人若想为官,除参军入伍之外,恐怕也只剩下“科举考试”这一条路了。

所谓“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科举考试难度高,名额少,范进仅仅是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欣喜得近乎癫狂。因而科考足以决定读书人的一生,保证考试公平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冲过这座独木桥,有人用真本事,有人则用“歪门邪道”。可古代没有电子技术,更不可能会有摄像头,那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杜绝考生作弊呢?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科举作弊,应该是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著名诗人温庭筠替别的学子当“枪手”。

据说,温庭筠多次应考,却不为考取功名,只是替别的学子作弊,赚取丰厚的报酬。

温庭筠的好兄弟李商隐多年进士不第,于是想出了另一招。李商隐本为怀州河内人士,在另一个好友令狐楚的安排下,进入了令狐家交际圈。

跟随对方从河南进入长安,以长安人士的身份参加科举,最后一举中第。

按照唐代的规矩,李商隐属于“冒籍”行为,就是通过更换籍贯到科举竞争相对较弱的地方考试。这些地方的录取率要更高一些,有点类似现如今的“高考移民”。

从温庭筠、李商隐这两位大诗人,为了科举不择手段可以看出,考试作弊这件事自古就有。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第2张

古代学子无外乎有三种大的途径进行科举作弊,除贿赂考官之外,最普遍的一种作弊方式就是在文具或其他随身物品中夹带。

最后一种就是请类似于温庭筠这样的“枪手”替自己考试,甚至古人还发明了“飞鸽传卷”的服务。

考生们只需把科考试卷绑在鸽子上,从考场内传出,外面自会有人把正确答案绑在鸽子上,让它重新飞回考场内,作弊的学子再把正确答案重新誊抄一遍即可。

除了上述几种科举考试的作弊方法之外,还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弊方法。毕竟,古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差,我们能想到的,古人也能想到。

既然科举是给朝廷选拔官员的途径,若人人都能轻易作弊,那岂不是令朝堂大乱,栋梁之才被埋没,奸佞小人反倒能入朝为官。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科举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官方反作弊方法也会推陈出新。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诞生,历朝历代采取了诸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用来杜绝考场作弊。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第3张

前面说过,古代学子在科举考试中有三大作弊方法,第一种就是贿赂考官。为了防止考官被人贿赂从中做手脚,从唐武则天时代开始就出现了“弥封制”,又称“糊名法”。

这种防作弊的方法是将考生的名字用白纸粘贴遮掩,避免监考官或者批卷的人认出写卷子的考生。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才成为科举中的定例,与如今的不在密封线内答题是同一个道理。

然而,实行“糊名法”后尚未能完全杜绝作弊行为。因为改卷的老师皆沉浸文坛多年,他们能通过笔迹辨认出试卷出自何人之手。

为了堵住这一漏洞,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北宋政府首创“誊录制”。就是学子写完的试卷由专人将其誊抄后进行封存,誊抄后的卷子称之为“草卷”,再拿去给考官评阅,就能杜绝考官被贿赂的现象。

至于古代学子在自己私人物品中夹带,或者利用“飞鸽传卷”的方式寻求场外帮助,也有相同的应对方法杜绝此类作弊方式。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第4张

从宋朝开始,所有应试的科举考生都要去贡院的号舍进行答题。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

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再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的床铺。由于空间太小,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一场考试至少要3~4天时间,考生吃、住,包括如厕,都在这样的鸽笼中度过。考试期间,考生不可喧哗、离场、左右乱看。

至于夹带,杜绝此类作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脱衣搜查”。从宋朝开始,所有应试考生需要在考试前,赤条条地等待两名监军在自己身上来回检查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待确认无误后,考生方可进场。

金国人防止作弊的方法更绝,每当科举考试开始前,先由监考官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澡堂沐浴。洗完澡后穿上由朝廷提供的“专服”进入考场,一切考试用具由官方提供,缺什么说一声,立马给你送来。

如此一来,就能杜绝考生夹带进入考场了。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第5张

明清时,考场保安制度十分严格,达到了“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考场”。

清乾隆皇帝时,他颁布了一项最为严苛的科考禁律:考生的帽子只能用单层布,所穿衣服也是单层面料,穿薄底鞋,任何厚一点的纺织品都不能带进考场。携带的食物,比如糕点、水果之类都要先切开查验,看看里面有没有夹带小纸条之类的。

砚台、木炭、水壶、烛台、毛笔的大小与用料,都有明确限制,考生入场前排成一行,鱼贯而入搜身。一门、二门各搜一次,若二门搜出“怀挟”者,一门的搜检人员要予以处罚。

考生进入号舍后,立即从外面上锁,再不得出入号房和传递茶汤等。

在古代,若是作弊的学子与提供作弊的不法分子一旦被捉住,将会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罚。

《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公元855年,礼部贡院捉到黄续之、赵弘成、全质作弊牟利,三人事后被立即问斩。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 古人是如何在考场上防止作弊的 第6张

所以说,古代科举考试杜绝作弊的措施简直到了“严防死守”的地步,也极大程度地杜绝了考生们作弊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格的考试制度是考生们最好的保障。同样,无论何时何地,学子们一定要把“堂堂正正做人”当成是人生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古代科举考试作弊防范对当前高校防弊措施与考试制度的几点启示,作者李跃 张磊,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03期

[2]中国古代高考如何严惩作弊者,作者王蔷,考试(高中文科) 2012年08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