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西晋司空张华后裔。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722年,唐朝开元十年。这一年,唐朝宰相张说,奉命巡视北方边境。在此期间,张说率兵大破北方草原后突厥叛军,擒获突厥可汗,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这次胜利之后,张说却忽然上书,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建议,要求裁撤至少二十万以上的唐军,并且彻底改变唐朝军制,扩大边境军镇的权力。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收到张说的上书后,李隆基根据当时唐朝的情况,经过仔细分析之后,最终采纳了张说的意见。不但裁撤了数十万唐军,而且还积极扩大边境军镇的职权范围。后来著名的十大军镇,由此开始被确立起来。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仅仅二十多年之后,唐朝便出现了边境军镇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后酿成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瞬间由盛转衰,并且开始了长达上百年藩镇割据的历史。

如果要追究安史之乱的责任,当年提出军事改革的张说,恐怕是要难辞其咎的。

那么,作为唐朝的宰相,张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在打了胜仗之后,却提出要进行军事改革?到底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还是真的出于为国家考虑?最后张说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张说,字道济,河北固安人。和其他官员不同,青年时代的张说,还未入仕之前,便已经名满天下。而他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名气,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项特别的技能。

这项技能,叫做会考试

张说年轻的时候,正赶上武则天掌权时期。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大兴科举,大范围提拔寒门庶族的官员。因此,张说成年之后,便直接去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但是在这场科举考试当中,张说的策论被点评为天下第一,一下子便震惊天下。

要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和后世的科举在很多制度方面,还不太一样。能够被所有考官,公认为策论天下第一,这个殊荣,那可是极高的,含金量比后世明清两代的状元,还要更高一些。

另外,所谓策论,就是指对时事政治进行点评和解决的文章。这种文章能写到公认天下第一,足可以证明张说绝非那种只知苦读的酸儒,而是真正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深刻理解的饱学之士。当时在位的女皇武则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之后,张说便直接进入了武则天的视线范围,并且成为武则天的重点培养对象。

因为一场考试,便名满天下。这样的张说,自然称得上是少年得志。而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点培养之后,张说的仕途,自然也就是一片光明了。

唯一可惜的是,张说入仕的这个时代,有点特殊。从武则天掌权开始,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掌权之前,唐朝高层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剧烈动荡。而这种动荡,注定张说的仕途,也会显得十分坎坷。

在介绍张说的仕途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唐朝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的政治动荡。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张说后面的很多经历。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第2张

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太子李显顺利登基,史称唐中宗。同时,武则天则是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且以太后身份把持大权

李显登基后,刚想和自己的亲妈武则天争权,武则天便发动政变,废掉了李显,将李显全家流放到了湖北,而后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皇帝。李旦登基后,完全就是武则天手里的傀儡,武则天则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肆清除异己,收拢权力。终于到了公元690年的时候,武则天逼迫李旦禅位,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掌权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开始大力支持科举,大范围提拔寒门官员。张说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在考试当中被评为天下第一,就是受到了这个影响。另一方面,武则天为了清除反对者,开始大肆任用酷吏,鼓励举报告密。所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酷吏时代,由此开始。

直到数年之后,随着武则天彻底坐稳了皇位,武则天才亲手除掉了那些酷吏。但同时,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渐老迈,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最终,武则天还是决定,将皇位传回给儿子李显。于是,已经被流放十四年之久的李显一家,这才回到京城。

与此同时,武则天大概是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做完了所有该做的事情。于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武则天的生活开始逐渐奢靡,并且宠信男宠张昌宗与张易之兄弟。张家兄弟为了自己的地位,便开始疯狂在朝堂上搅动风云,企图摄取最高权力。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张家兄弟趁机封锁了皇宫,借武则天的名义把持大权。就在最关键的时候,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入宫诛杀了张家兄弟,同时逼武则天还位给李显。此后,李显二次登基,武则天则是在几个月之后,因病去世。

李显登基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结束上一代的恩怨。他的皇后韦氏,同样野心勃勃,企图做第二个女皇。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韦氏又开始在朝堂上不断斗争,逐渐把持了大权。五年之后,到了公元705年,李显忽然暴毙,传闻是韦氏用毒药毒死的。李显死后,韦氏立李显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以太后身份把持大权。

眼见第二个女皇即将出现,李家宗室这边,再也坐不住了。接下来,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冒险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突然发动政变,在深夜入宫,诛杀了韦氏,清理掉韦氏集团。此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废掉了李重茂,拥立李旦再次登基。

李旦登基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对姑侄,再次开始为了权力而内斗。为了平息儿子和妹妹的内斗,李旦最后直接禅位给李隆基。但李旦的退让,并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理解,太平公主反倒是更加野心勃勃,企图直接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关键时刻,李隆基抢先下手,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最后赐死了太平公主,独掌大权。

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唐朝高层乱局,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彻底结束。

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张说的仕途,自然也就因此而变得坎坷了起来。张说入仕之后,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所以最初的几年里,仕途走得极为顺利。先后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等职位。后来,张说还曾追随武周时期的名将王孝杰,一起征讨过契丹。

这次征讨契丹,张说虽然只是一个书记类的文官,但却见识到了沙场的残酷,这也为他后来镇守贬官,奠定了基础。

结束了边境任职之后,此时已经到了武则天宠信张家兄弟的时候。公元699年,武则天命张家兄弟,修撰一本叫做《三教珠英》的书。修书这件事,大致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政绩工程,和其他王朝修史,或者明朝修《永乐大典》、乾隆修《四库全书》的意义差不多。这个工程开始之后,张说也被调到了工作组,参与修书工作。但实际上,张家兄弟只是挂名,真正的工作,都是张说等人做的。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第3张

两年之后,修书工作结束,张说因为修书有功,升任右史。

在这之后不久,张家兄弟为了摄取更多权力,想要除掉当时的宰相魏元忠。为了扳倒魏元忠,张家兄弟私下对张说进行威逼利诱,希望张说能够指认魏元忠谋反。在张家兄弟的逼迫下,张说只能暂时同意。但第二天上朝对峙的时候,张说却说出之前张家兄弟逼迫他的事情。

后来,因为谋反之事查无实据,魏元忠虽然被贬官,却保住了一命。而张说因为拒绝指认,最后被流放到了岭南,受到了牵连。

这一年,张说36岁。

此后,张说被流放到了岭南。但是就在张说刚刚抵达岭南后,没过两年,宰相张柬之便发动政变,诛杀了张家兄弟,拥立李显登基。李显登基之后,张说自然被平反,直接被召了回来,升任兵部员外郎,后又升任工部侍郎。

随着逐渐身居高位,张说开始渐渐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当时正赶上韦氏兴风作浪,排斥异己。张说身居高位,自然也很难避免不被卷入其中。不过,在李显登基三年之后,就在韦氏越发得势的时候,张说的母亲忽然去世了。张说因此得以回家守孝,暂时避过了这场风波。

然后,等到张说结束守孝,再次回朝之后,没过多久,李显就死了。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唐朝高层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当年因为之前张说回家守孝,没有参与站队,所以也得以在此期间,置身事外。

等到李旦登基后,李显的长子李重福,曾在洛阳起兵造反,想要夺取皇位,但后来很快失败被杀。李重福被诛杀后,张说便被派到洛阳,负责审理此案。审案期间,张说秉公执法,既没有冤枉他人,大肆株连,也没有放过之前帮李重福策划谋反的大臣。这个结果,让李旦十分满意。所以回朝之后,没过多久,张说便升任宰相。以兵部侍郎之职,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担任太子李隆基的伴读。

再之后,因为做了李隆基的伴读,张说终于无法再独善其身,只能坚决站队到了李隆基这一头。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进行斗法的时候,张说一直冲锋在前,坚定帮助李隆基。公元712年,李旦禅位,李隆基登基。但此时的太平公主,在朝中依然权势极大。七个宰相,有五个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所以,站在李隆基这头的张说,难免就要受到太平公主这一党的打压了。

不久之后,随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发力,李隆基不得不暂时罢免张说的宰相之职,将张说贬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又过了一年之后,随着太平公主被铲除,张说被再次调回中枢,升任中书令,再次成为宰相。

这一年,张说46岁。

自从入仕开始,张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见惯了各种风雨,同时也见证了唐朝在这二十多年里时间的兴衰起伏。另外,从张说的官场攀爬经历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张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他懂得什么时候该站队,什么时候该退却。而且,张说本人极具治国才能,不是那种空谈误国的酸儒。这种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材。

不过,就算是栋梁之材,也是有区别的。

随着李隆基彻底掌握大权,唐朝高层的乱象彻底终结,并且由此开始进入长达数十年的太平时期。但是,高层政局的稳定,并不意味着所有斗争都会彻底停止。张说上任中书令之后,一个新的敌人,开始出现了。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第4张

这个敌人,名叫姚崇。

提到姚崇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比较熟悉,开元年间最有名的宰相,唐朝四大名相之一,走马上任这个成语的来历。历史上真实的姚崇,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同时也极具治国才能的超级牛人。但就是这样一位牛人,偏偏和张说天生犯冲。

明明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又都在治国方面,有着很高深的智慧。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敌对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两人的政治主张不一样。这种差异,其实比一般的矛盾更要命。如果是单纯的利益冲突,或许还有联手的可能。但如果是政治理念的不同,那就很难调和了。

所以,当这样的两位猛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时代,又同时身在中枢。一场属于他们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

首先,张说先升任中书令。当时姚崇正在外地做官,唐玄宗打算调他入京为相。得知此事后,张说极力反对,不但让手下去弹劾姚崇,后来还让人举荐姚崇去边疆做官。为了实现阻止姚崇入京的目的,张说做了很多努力,但结果,唐玄宗根本不在乎,还是坚持将姚崇调入京城。

而随着姚崇入主京城,姚崇的反击也开始了。姚崇入京后,张说觉得这是李隆基的手段,所以便去找了李隆基最信任的弟弟李范,想要通过李范,向李隆基表明心意。但这件事被姚崇得知后,姚崇很快就抖落了出来,抓住张说私自联系亲王的小辫子,弹劾张说。

总之,经过几轮斗法之后,张说最后落败,被李隆基贬出了京城。此后的几年里,张说历任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岳州刺史等职。开元四年,张说改任检校幽州都督,正式开始了他的边境任职生涯。

这一年,张说恰好五十岁。

此后的几年里,张说一直驻守在北方边境。三年之后,张说改任检校并州大都督,被调到了山西那边。镇守山西的几年里,张说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不但很好地抵御了北方突厥南下入侵的脚步,同时也尽力整顿军备,让松弛多年的军队,战斗力重新提升了上来。到了开元十年,恰逢后突厥入侵,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率领军队大败后突厥,这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场战争。

然后,这场战争打完之后,张说马上给唐玄宗上书,请求从全国范围裁撤军队。

张说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裁撤军队,进行军事改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张说之所以会如此,既不是因为个人利益,也不是背后有什么阴谋。而是单纯因为,张说很清楚,当时的唐朝,养不起如此大估摸的军队!

在镇守北方边疆之前,张说曾经常年在中枢任职。所以张说很清楚唐朝的家底,知道唐朝的财政情况,以及养活这支庞大的边军,对唐朝的国家财政到底有多大压力。而到了边境数年之后,张说更是深刻体会到,当时唐朝的军事体系,到底有多么差劲。

众所周知,唐朝初期的时候,唐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彪悍的。从唐朝开国,一直到李治在位中期,这几十年里,唐朝一直在不断向外扩张,唐朝版图也达到了极致。但是,后来随着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唐朝高层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混乱斗争,高层对于军队的注意力,越发减少。

这就导致经过几十年的混乱之后,当唐朝传到唐玄宗手里的时候,唐军的战斗力,早已不是当年贞观年间的景象了。不但战斗力堪忧,而且地方将领很容易把士兵当成自己的私军,为自己耕种谋福利。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第5张

另外,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所谓府兵制,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耕战合一。府兵在和平的时候,回家耕种;战争开始之后,府兵们被征召起来,前往边疆作战。但问题是,随着唐朝的版图越来越大,士兵们想要前往边疆,路上花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越来越高。

所以在之前的几十年里,大家只能不断从细微处进行调整。比如把府兵们耕种的土地,放到边疆进行屯田。但这样一来,边疆田地就容易成为将军们贪污的地方。比如减少唐朝国内的军队,将精锐都部署在边境,降低国防开支。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中枢虚弱的局面……

总之,这些‘补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张说到了边境,领军数年之后,自然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张说看来,当时的唐朝,虽然保持着六十多万的常备军队,但这六十多万军队,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成了将帅们的私人劳动力。将军们不指望这些人能够打胜仗,只希望他们能够在屯田的时候多劳动,然后多帮自己赚钱……

这样一来,国家不但要花费巨额军费开支,养活这支庞大的军队。同时,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很高。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张说才会进行上书,裁撤至少二十万军队,然后整饬边军,整顿军务,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张说的这个方案,不但可以大规模降低军费开支,对国家财政大有裨益,而且还能大幅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见到有这么多的好处之后,唐玄宗自然不会拒绝,很痛快地就批准了张说的上书,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来,唐玄宗干脆更进一步,直接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在边境设置了十大军镇,进一步降低了国防开支,降低了国家的战争成本。

但显然,这个选择,坏处也是极为明显的。不但会造成边疆军镇过于独立,同时也会让唐朝内部过于空虚。终于在三十多年之后,酿成了那场著名的安史之乱……

当然,张说提出这些改良措施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那么远。他所想的,只是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解决现有的问题和矛盾而已。

当张说在边境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京城那边,一直和张说作对的姚崇,逐渐衰老,最后因病去世。姚崇死后,再也无人能够阻止张说重返中枢。于是,开元十一年,张说再次被调回京城,担任中书令,第三次担任宰相。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张说负责制定封禅礼仪,趁机在随行队伍里安插自己的亲信。在此期间,张说还大肆提拔自己的女婿。所以后来大家提到张说的女婿升官,都会讥讽是‘泰山’的功劳,这也是后世岳父往往又被称作‘老泰山’的由来。

在京城担任宰相期间,张说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暴露了很多缺点。没了姚崇的制衡,张说在工作的同时,开始大肆贪污,并且安插亲信。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说绝对不算什么好人,最多只能算一个能吏。所以后来,到了开元十四年,张说的政敌为了权力,揭发了张说贪污营私的事情,最终导致张说下台。

张说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毁掉唐朝盛世的? 第6张

张说下台之后,唐玄宗倒是依然对他十分宽厚。除了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职外,还给他保留了不少职位。而且,一些重要的朝堂大事,唐玄宗还经常找他商量。开元十九年,张说病逝,死后唐玄宗不但追赠其为太师,还给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算是得以善终了。

张说的故事,就此结束;但张说的影响,却并没有停止。张说死后,唐玄宗在张说的基础上,继续对原有的府兵制进行改革,在边疆设置军镇。唐朝中后期开始尾大不掉的藩镇,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出现的。

但这个结果,估计当初张说进行改革的时候,是怎么都没想到的。

张说的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历史上的很多能吏,未必都十分完美。他们或许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他们也会贪财营私。而且,他们做出的改良措施,或许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往往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能吏,和真正的顶级政治家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