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雍正王朝》中,高手如云,智者林立,要说谁才是最老谋深算之人,我想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人来。

但是这么多人中,真正为江山社稷而死的,却寥寥无几,而废太子老师王掞就是其中一个。

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藏着众多疑点,比如明明知道废太子已无希望,偏偏举荐他当大将军王,明明圣旨让他不要参与夺嫡,他偏偏夜闯四爷府……

那么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服毒自尽,又为为什么讲自己的一生,一步棋下赢,一步棋下输,最终是不输不赢呢?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一、

王掞,在《雍正王朝》中一开始就是以太子胤礽老师的身份出场,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也是一个老顽固。

在他夜访老四胤禛府上时,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这个王掞也是够牛叉的,倒让我想起《九品芝麻官》中的一个镜头,时代是清朝,周星驰奶奶掏出了尚方宝剑,一问,是明朝皇帝赐的。

王掞其实出身名门望族,属太原王氏,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王剪,后来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再后来,王离的儿子逃往琅琊皋虞避祸,随后,整个家族又迁居山西太原。

王掞提到他先祖曾保明武宗,而且是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查了一下王掞的先祖,发现对得上的只有一个叫王锡爵的曾任过太子太保,王掞是王锡爵的曾孙。

只不过王锡爵辅佐的是明朝万历皇帝,曾任过首辅,当年力推抗击日寇侵犯朝鲜,大获全胜。他后来辞官在家,虽万历皇帝多次请他出山,都拒绝,享年77岁,赐谥号文肃,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而明武宗确实经历坎坷,曾经诛杀大太监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打败了蒙古小王子。至于这些战绩有没有王掞祖上的功劳,这一下子就查不出来了,而王锡爵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官居要职,一个经商,一个入南监监生。

所以,我觉得王掞这句话应该是说错了,应该是先祖保明神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第2张

二、

王掞在服毒自尽之前,对匆匆赶过来的老四胤禛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显然,他说的第一步棋指的便是辅佐太子胤礽,只不过太子胤礽没有教育好,两度被废。而第二步棋则是押宝老四胤禛,并帮助他除掉了郑春华,确保他能上位。

那么他自尽之时并没有看到老四胤禛上位,为什么他坚定自己下赢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在他押宝老四胤禛之前,他有哪些精彩的表现?

第一件事,书中夹银票送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欠了国库那么多银子,正在发愁之际,王掞登上门,送来一本《大学讲义》,并表明自己花了一辈子心血,希望他能从中学到点道理。

结果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夹着九千两银票(一张五千两,一张两千两,两张一千两),一下子就让太子胤礽热泪盈眶,说自己一旦登上皇位,绝不会亏待老师。

而王掞也含着热泪,说出了自己的意愿:

“我只要你做个好皇帝,九泉之下我也就瞑目了。”

实际上这也是王掞的高明之处,他作为太子老师,不可能不知道太子的经济状况,他自己也讲了,太子花钱大手大脚,一年四万两根本不够。

那么他为什么在太子胤礽花钱的时候不加以阻止,又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给,而采取这种方式给呢?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第3张

三、

王掞作为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对名分看得很清楚,如果一开始阻止太子胤礽,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受到猜忌,也不符合太子一派拉拢人的需要;而且,此举雪中送炭,更容易打动太子胤礽的心,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不至于引起他反感;最后,他是一个文化人,讲究儒雅,把银票夹在书中,用于暗示太子,不至于让太子太没面子,用《大学讲义》来引导太子走上正途。

当然,王掞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太子胤礽有没有仔细研究《大学讲义》这本书不得而知,但是因为户部欠款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刑部冤案,并演化为热河“兵变”,随后被废。

第二件事,朝堂之上抨击康熙帝是“不教而诛”:

由于太子胤礽被废的消息已经由图里琛传递到京城,太子老师王掞早早就等在城门口,等着康熙帝的车队回京。

康熙帝或许也有愧,途中还拉着王掞坐上了龙辇,希望他后面的朝堂之上不至于太过激动,可惜还是失策了,王掞得知太子胤礽要被废,据理力争: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这句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太子有错,你要教,没有教就直接诛杀,这就是不教而诛!

康熙帝也不傻,朕是没教,是无道昏君,那么你作为太子老师,你怎么不教,你该当何罪?

王掞直接告诉康熙帝,自己已经准备赴死,全府三十多口人都陪葬!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第4张

四、

康熙帝也是非常难以处理此事,如果干掉王掞,那么自己就真的是不教而诛了。而如果教育王掞,试图说服他,那么又无从下手,你根本说不过王掞,怎么破?

张廷玉看出了其中的逻辑,也看出来康熙帝要中计,马上阻止:

“难道你想让皇上滥杀无辜当昏君吗?”

就这样康熙帝饶过了王掞,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王掞的儿子看好他,他要自杀了,就治他儿子不孝之罪。王掞自杀就让儿子成为了抗旨不尊,也就是不忠不孝之人,不自杀,自己就别扭,自己说的话就得咽回去,确实高明。

第三件事,举荐废太子为大将军王:

很多人理解王掞是死心不改,还不放弃废太子胤礽,还在做垂死挣扎,其实不然!

王掞举荐废太子胤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老八胤禩的人一直在举荐老八胤禩当大将军,整个气氛就僵硬在这里,他此时跳出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就是为了恶心老八胤禩。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既然前面的老九胤禟和老十胤娥都说带兵不过是坐橐儿,老八胤禩也能胜任,那我就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个人选,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荒唐之言。

这也算是王掞的制胜法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句话就把十阿哥给瘪回去了。这也算是先期,他送给老四胤禛的神助攻,为后来的投奔做好了铺垫。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第5张

五、

王掞是一个聪明人,如果说他第一步棋就走赢了,那么根本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事。不管他是教育太子胤礽也罢,给他送钱也罢,后来太子复立之后,他的谆谆教导也罢,但凡太子成功即位,他自然也就功成名就。

而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他就已经灰心丧气,这步棋算是走废了,新皇登基,就是自己王家谢幕之时。那么为了弥补这个损失,为了扭转局势,也为了家族的繁荣,他必须得走第二步棋。

实际上这步棋上不了台面,只能私下里进行,那就是暗中观察最可能即位的人选,并在适当时刻投奔门下。

可是,投奔老四胤禛门下说得容易,不拿出点东西来,谁会收你?

所以,当他得知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时,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必须要送一个“投名状”,也就是替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

这是一个脏活,只能脏着干,而且干完之后,干活的人也会被除掉,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

所以,他的第三步棋便是自杀,而这步棋是明着的,也就成为了明着下的第二步棋:

他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不得不走这步棋,如果他没死,那么作为知道老四胤禛秘密的人,他不会不懂后果怎样。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他不自杀,他的下场也是坎儿的下场,即使不是坎儿,也是后来邬思道嘴中府上做秘密事的人的下场。

所以,在老四胤禛到达府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家人都遣散了,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家人,另一方面也是把家人拜托给老四胤禛了。等于告诉他,这件事只有我王掞一个人知道,家人是无辜的,以后王家的荣华富贵,就拜托了。

由于王掞选择了自杀,而老四胤禛眼睁睁地看着并没有阻拦,实际上“投名状”已经落实,等到雍正帝即位之后,所有的皇子都收拾了当,就是王家重出江湖之时。

《雍正王朝》王掞为何说自己不输不赢?王掞是为什么死的? 第6张

这就是王掞所谓的“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而绕了一大圈之后,王家正好是“不输不赢”!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