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2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雍正和乾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志》曾言:“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从古至今,那些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都会经历许多挫折,对于这些人而言,外界的屈辱并不会让他们放弃对于理想的追逐,反而会促使他们走向新的人生巅峰。

提到清朝时期的优秀皇帝,或许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康熙和乾隆,毕竟很多人都将清朝时期的巅峰称为康乾之治,但实际上,在康熙和乾隆中间,雍正皇帝也同样是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在对雍正的一生进行了解之后可以发现,他的许多政策都为清朝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其临终之前所除掉的一人,也让乾隆成功稳坐六十年的江山。然而,这样的付出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是让自己承受了千古的骂名。那么,在雍正临终之前,他除掉的人究竟是何来历?除掉这人后,为什么他会被服千古骂名呢?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2张

众所周知,在康熙在位后期,曾出现过九子夺嫡的情况,而在这一阶段之内,皇子们之间的争夺,也使得朝政变得混乱不已。在吸取了这种教训之后,雍正对于皇位继承人的筛选十分严格,为了避免九子夺嫡情况的出现,雍正对各位皇子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考察,最终,他也将四皇子弘历立为继承人,并秘密立储,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公布这一决定。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3张

但对于当时的皇子们而言,有关于皇位继承人的猜测却从未停止过,这也使得许多太子热门候选人,开始不断笼络大臣,并希望能够夺得皇上的关注,而三皇子弘时就是其中之一。

在对弘时进行了解之后可以发现,他的母亲为雍正后宫中的齐妃,而相比于其他的妃子来说,齐妃无论是家世还是得宠程度,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也给弘时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4张

由于雍正皇帝的长子和次子早年期间不幸夭折,所以,身为皇三子的弘时,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了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按照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在选立太子之时,应当立长,就这样,弘时自然而然的也就将自己,当成了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凭借着其母亲在后宫中的地位,弘时在雍正心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弘时有着较大的野心,所以,在协助皇帝执政的过程之中,弘时也变得越发蛮横。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5张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争夺皇位,弘时还做出了许多刻意表现自己的行为,这也让雍正十分反感这个儿子。毕竟在他看来,身为统治者的继承人,如此鲁莽显然是不应该的,就这样,他也将继承皇位的人选,挪向了自己的四皇子弘历。

当时,雍正认为以弘时的这种性格,即使是登上了皇位,也并不会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就这样,他也下定决心要抹去弘时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据悉,在弘历年仅九岁时,他就被秘密立储,而从后续的种种政治决定中,弘时也看出了雍正的这一决定。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6张

曾经,在先帝忌辰之时,弘历成为了代替康熙前去祭拜之人,这也让弘时感到十分失望,而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弘时也对其他的皇子做出了许多出格之事,这也让雍正抓住了处罚弘时的把柄。

在雍正五年之时,其于一次错误的出现,雍正将弘时的宗籍削去,并将其软禁在王府之中,而后,弘时争夺皇位的机会也被彻底抹去。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弘时抑郁成疾,而在其二十四岁那年,便不幸离世。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7张

虽然说在史书中记载,弘时的离世是因病导致的结果,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弘时之所以会去世,也是雍正为了保证弘历统治稳定性所做出的决定。而基于这一事件的出现,雍正皇帝背负了千古骂名,虽然乾隆为了维护雍正的口碑,命人修改了史书方面的资料,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雍正就是一个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惜杀子的凉薄之人。

雍正临死除掉一人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年 雍正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8张

结语

对于雍正来说,虽然相比于康熙乾隆,他的在位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从他的种种举措中也能够看出,他的个人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之所以雍正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不过是为了清朝后续的发展,而从这点上也能够看出,他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反而心怀天下大义

从这段历史中就能够感受到,在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与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否则会因种种表面上的历史现象,而错失人物行为的真实目的,最终,导致历史的研究也会陷入僵局之中。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