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徐世勣为何没有参与李世民的托孤?他又为何被贬?

徐世勣为何没有参与李世民的托孤?他又为何被贬?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5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每当一提起徐世勣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只有51岁,但已经久病难医。这一年,房玄龄、萧瑀等朝廷重臣相继离世,对李世民打击很大。次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含风殿驾崩,唐朝最伟大的帝王走完了他23年的帝王生涯。

李世民临终前,曾在病床上对太子李治说: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这是在托孤,李世民把太子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个安排很奇怪,因为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并未出现在李世民的托孤名单中,这个人就是李勣。

徐世勣为何没有参与李世民的托孤?他又为何被贬?

要知道,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在经历“李承乾谋逆案”之后,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并且把房玄龄、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四位心腹大臣都派往东宫兼职,分别担任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詹事。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心腹大臣辅佐太子,实际上是为了让太子施恩于心腹大臣,等太子一旦登基,这些“东宫旧臣”必然会被新帝加封,从而更加效忠于新帝。因此,李勣身兼“太子府詹事”一职,这个兼职虽然不起眼,但却意义重大。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布局,若自己驾崩后,房玄龄(文臣)、长孙无忌(外戚)、萧瑀(贵族)、李勣(军方)四人肯定是辅佐太子李治的最佳组合。遗憾的是,贞观二十二逆案,房玄龄和萧瑀先后,李世民驾崩时,仅剩长孙无忌和李勣二人。但最终李世民却只选中了长孙无忌,另外加一个褚遂良,却把李勣排除在外,这是什么原因呢?

熟悉唐史的读者,对李勣应该不陌生,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人也称之为“徐茂公”。隋朝末年,徐世勣从瓦岗军投奔唐军,因立功被李渊赐姓李,改名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讳“世”字,遂改名为李勣。在唐朝初年,李勣随李世民开疆辟壤,两次击败薛延陀,又打破东突厥,攻打高句丽,他智勇双全,是唐朝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和李靖并称为“二李”。

李勣是文武全才,为唐朝立下不世之功,纵观李勣的一生,他生前几乎没有任何污点(武则天时期,李勣的孙子李敬业造反,这是后话)。所以,李世民把李勣排除在托孤名单之外,有三个地方说不通:

第一,李勣是李世民最早给太子选定的四位辅臣之一,而且没有犯什么大错。

第二,李勣是四位辅臣中唯一一位军事将领,新旧势力交接时,李世民和李治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军事人才来控制局面。

徐世勣为何没有参与李世民的托孤?他又为何被贬? 第2张

第三,唐高宗登基后的第一天,太子府众多旧臣纷纷在第一时间得到晋升,例如,原太子左庶子于志宁被晋升为侍中,原太子右庶子高季辅被晋升为中书令,原太子府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而李勣本来任太子詹事,职位比这三位都高,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封赏。

其实,李勣没有参与“托孤”,并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太优秀。《资治通鉴》记载: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这句话是李世民在病重时对太子李治说的话,意思是说:李勣这个人能力和智慧都是顶级的,但是,你(李治)对他没有恩情,恐怕不能驾驭他。朕(李世民)现在将他贬到叠州任都督。如果他得到命令后立即去赴任,就说明他很忠心。等你登基后,一纸诏书将他召到长安给予重用,他必将忠心于你。如果他得到命令后犹豫不肯离开京城,你立即杀掉他。

所以,李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李世民父子“合伙”贬到叠州,唐高宗李治登基时,李治压根不在京城。换句话说,李勣之所以没有参与托孤,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能力很强,李世民对他有所忌惮。

对于李世民的想法,李勣其实是很清楚的。《资治通鉴》记载:

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徐世勣为何没有参与李世民的托孤?他又为何被贬? 第3张

也就是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勣在得知自己被李世民贬到叠州时,他欣然应允,连家都没有回,立刻到叠州赴任。

李勣的表现,让李世民和李治非常放心,因此,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的第四天,就一纸诏书把李勣调回京城,被任命为特进(超品官员)。面对李世民的最后试探,李勣没留任何破绽,从此成为唐高宗的肱股。

李世民虽然是千古明君,临终前对李勣的试探也可谓高明。但从李勣的角度来看,这种试探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若李勣在得到李靖的命令时有稍许犹豫,李世民的屠刀必然不会手软,届时,唐朝将会失去一位千古名将。

庆幸李勣离京时没有任何犹豫,更庆幸李勣读懂了李世民的用意。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