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5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976年初冬,已经是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赵匡胤去世的那天,《宋史》中只作了一条最为简单的记载:“癸丑(指日期)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在这之前,没有皇帝患病以及如何医治的任何记录,在这之后,也没有说明帝位继承的任何问题。一个年方五十岁的大活人,怎么说死就死!别说是堂堂的开国之君,就是民间的家谱,记事也不能如此简单。现代人都知道,对于总统、总理之类的重要人物,生了病都会报道。如果没有患病的报道,突然死了,那就是死得不正常,有在政变中被杀的可能。《宋史》中对赵匡胤的“驾崩”说得如此简单,那就说明其中必然有大问题。

那天晚上,东京皇城里皇宫的寝殿静悄悄,值班的太监、宫女既不敢走远,又不敢靠近。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晚官家(在宋王朝,所有的臣民对皇帝都称官家,这里所说的官家是指赵匡胤)独宿于寝殿,并且把其弟晋王(指赵光义)召进宫来,商量国家大事。两个人一边谈话,一边喝点小酒。他们为了怕外人偷听谈话的内容,就把太监、宫女一律赶到殿下去。到了殿下,只能通过门窗遥望殿里的动静,至于殿里人所说的话,就一概听不清了。殿里的兄弟二人先是低声密谈,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好像发生了争执,又见晋王来回走动,或坐或起。然后忽听得官家大叫一声,好像在说:“你好自为之,你好自为之……”其声凄厉,又听到玉斧(一种文具)落地的声音,从此寂静无声。隔了一阵,突然听到殿里人声嘈杂,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官家归天了!”大家乱成一团,那些守在殿外的太监、宫女都觉得大惑不解,一直没有听说官家有什么不舒服,怎么转眼之间,说归天就归天了。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
 

网络配图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一千多年前,皇宫里深夜发生的事,连当时的太监宫女都闹不清楚,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错,这个问题该问。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也会问个明白。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上面所说的情况全部来自可靠的史料,而不是我凭空编造出来的。如果像写小说那样,可以编造一些情节,那我一定会编得更为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而不会写得那么枯燥,那么糊里糊涂,不仅是当时的太监宫女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连今天的读者也会想来想去想不明白。

刚才我上面所记述的,是当夜太监宫女们在殿外的所见所闻。至于殿里发生的事情呢,让我再引另外一份史料,继续记述下去。

当时殿里人声嘈杂,议论纷纷,宋皇后最先来到,她大声急叫大太监王继恩去喊德芳(赵匡胤的小儿子)。王继恩走后,她就在寝殿中坐等。不久,王继恩回来了,她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还未来得及答话,她一眼就看到了王继恩身后的晋王(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不禁大吃一惊,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落进了赵光义布置好的圈套,只好立刻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并且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你了。”赵光义这时已经毫不掩饰,满口答应:“可以共保富贵,请你不必担心。”——当时大太监王继恩敢于公开违抗宋皇后的意旨,不喊赵德芳而喊赵光义,说明他已被收买,成为赵光义的死党。

这一段记载出自什么史料,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是出自司马光的著作《涑水纪闻》。司马光是一位以耿直闻名的大史学家,他说名道姓的记载,必有根据,不会乱造谣言。至于前一段记载(就是当夜太监与宫女的所见所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是出自《续湘山野录》等书,来源不止一处,但是所说的内容大致相同。这更说明确实有这么回事,如果是编造的,不同的来源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怎么会一致呢?

对于杀害赵匡胤的凶手、犯罪嫌疑人,我们既然已经点了赵光义的名,那就不得不对赵家的家世作一番简单的介绍。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是一个军人,后周时代,父子同在军中任职。他有五个儿子,叫做匡济、匡胤、匡义、匡美、匡赞,头尾两个早死,中间三个养大成人。为什么后来这几个人的名字全不相同,这是因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所造成的麻烦。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匡”字不能用了,匡义就只好改为光义,匡美就只好改为光美。十六年之后,赵光义又当了皇帝,光美只好又改名字,改为廷美。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从小就聪明伶俐,颇有心机,很得父兄的欢心。赵匡胤办事精明能干,处理问题也有决断,却看不透这个亲弟弟内心的凶险,最后才遭到他的暗算。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不断提拔赵光义,一直把他提到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在赵匡胤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心的时候,赵光义也在日夜操心,他操心的是如何在开封府培植个人的势力,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夺取帝位。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 第2张

网络配图

    976年,赵匡胤带领文武百官西去洛阳,考查山川形势,准备迁都。一旦迁都成功,赵光义在开封府所培植的个人势力就会付之东流。他不能等待赵匡胤自然死亡,因为当时赵匡胤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且都已成年,赵匡胤如果自然死亡,帝位就没有他的份。所以从洛阳回到开封不久,他就决心冒险对赵匡胤下手。恰好这一天赵匡胤邀他进宫商量国事(很可能就是商量迁都的事),两人发生争执(这就是太监、宫女们从殿外向内看到的一切)。在争执之前,赵光义早已在赵匡胤的酒杯中下了毒药,后来药性开始发作,赵匡胤虽然有所察觉,但已头重脚轻,支持不住,这就是他以极其凄厉的声音高喊“你好自为之”的原因。后来,巡夜的太监发现赵匡胤已在抽搐,而且神志不清,不由发出惊呼,赵光义则乘乱离开,回家等待消息。太监与宫女们在殿外倾听时,听得不很清楚。赵匡胤那一声凄厉的惨叫,有人认为说的是“你好自为之”,有人认为说的是:“你做的好事!”从当年十月十九日的上半夜,一直忙到二十日的中午,赵光义安排他多年收买的死党共同行动,控制了宋皇后、赵德昭、赵德芳等人,接收了皇宫和一些重要机构,他自己就在赵匡胤的棺材前面即帝位,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一次宫廷政变。群臣都是外人,而且事起仓促,大家无法阻挡这一幕大悲剧的产生。一时之间,生杀大权都控制在赵光义一人之手。大家虽然明白赵匡胤是被谋杀的,但是谁去报案?凶手就是当今皇帝,你报了案,谁敢帮你立案?不过许多人还是有是非心,对于成天为国事操劳、平时待人宽厚的赵匡胤惨遭暗算,都会产生同情,都想知道事实真相,所以“烛影斧声”万口流传。

赵光义心里有鬼,也不敢过于追查,只假装不知道。当时有不少高官、知识分子,也参与了这种流言的传播,当中有些人就是宋王朝的开国元勋,他们也是著书修史的内行,会把从民间精心搜集到的(包括从皇宫内部太监宫女口中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加以梳理,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写进一些野史笔记中去,作为上乘史料保存下来。这些记载有用吗?有用。在赵光义做皇帝的二十一年中,这个惊天大案虽然还没有被公开揭穿,但是在万千臣民中一直流传着对他不利的说法,这造成许多人仇视他,许多人鄙视他,使他心神不定,寝食难安。他想推行的许多政令都推不动,特别是两次伐辽,两次都是大败。在败逃的过程中,没有人愿意拼命保护他,以致他的屁股上被辽兵射中两箭。箭疮年年都要发作,一直医不好(没有人愿意真心为他效劳)。他最后还是死于箭疮的大发作,在病榻上辗转呻吟而亡。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 第3张

网络配图

    在他死后,这些说法并未中断。到了金兵南下,二帝被掳,中原广大的老百姓受尽了金兵的蹂躏,这时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盛行,大家就把这场民族的大悲剧归罪于赵光义,说是因为他干尽了坏事才召来的报应。到了宋孝宗赵昚在位的时代,曾经支持大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揭开赵匡胤被谋杀这一大案的真相。赵昚是赵匡胤小儿子赵德芳的后代,他祖先两辈人都遭到赵光义的毒手,他想揭破此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时内外都有压力,内有赵构的压制(赵构是赵光义的子孙),外受金国的威胁(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不能暴露宋王朝皇室中这么大的内部矛盾),他只能半公开地揭露,把一些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和材料记载在史书上,留下证据,留下线索,以便让后人在适当的时候再完全揭开此案。李焘对这件事做得恰到好处。他所采用的那些说法、那些记载,就是从一百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到了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要来彻底揭开这件惊天大案,还得采用这些史料,这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