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王昌龄所作送别诗,他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名人好友?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王昌龄所作送别诗,他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名人好友?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6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吧。

柳枝柔美,谐音同“留”,有“借别怀远”之意。所以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无论是鲍照的“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还是李太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无不是在送别之时,折柳以寄情。

提起送别诗,不得不提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一生几经大起大落,也曾投笔从戎,却多次遭遇贬谪。而每次被贬谪,便意味着要和挚友离别。

王昌龄,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十岁时,王昌龄进士及第,曾担任江宁(今南京)县丞,故有“诗家夫子王少伯”之誉,著有《王少伯集》。因其作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故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体裁以“离别”、“边塞”、“宫怨”为主。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王昌龄所作送别诗,他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名人好友?

其中一首送别诗可称千古名作,便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作于天宝元年,王昌龄出任江宁县丞之时。诗题直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王少伯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诗中的芙蓉楼现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王昌龄在一个寒冷的雨夜,来到吴地。天亮就要送别好友辛渐了,之后,就会只留他一人的孤影。

“寒”、“孤”为后面的送别做好了铺垫,渲染了孤寂的气氛。那一夜,他辗转反侧,想到明日就要与友人离别,根本无法入睡。那一夜,太长。天终于亮了,他起身,更衣,努力掩饰内心的伤感与不舍,换上微笑的模样,去见好友辛渐。

二人在芙蓉楼见了面,吃了践行宴,劝君更尽一杯酒,再三嘱咐彼此珍重、一路平安。还是到了最不喜欢的离别时刻,辛渐也许是江宁唯一懂他的人,如今这知己要离开此地了,怪不得他用一“孤”字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心境。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王昌龄所作送别诗,他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名人好友? 第2张

少伯告诉辛渐,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他打听自己,请他代为转告:少伯的那颗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暇,从未被世俗玷污。

“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了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代白头吟》中的“清如玉壶冰”。唐开元名相姚崇也曾作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故以“冰壶”喻“君子之德”。

“玉壶”现多用来比喻人的纯洁、清白的情操,也寓意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人心地的纯洁,性情淡泊。皆言“诗如其人”,王少伯借用“冰心”和“玉壶”,足以看出其德行、品性、境界和情操。

正如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纵横家的创始人鬼谷子所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王昌龄并非不懂圆滑的人情世故,他想让亲友们放心,无论自己身处何位、何地、何境遇,自己心中依然会保留那份纯真,这份珍贵的本心是不会变的。他想让亲友们知道,他还是那个他,会一直是那个他。

也许,正是因为王昌龄对本心的坚守和独特的为人处世哲学,才会吸引这么多名人好友与其交往甚深。在贬谪之路上,除了辛渐,王昌龄与李白、王维、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都是挚友。他不仅为挚友写送别诗,挚友也为他写过送别诗。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