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张嵲所作的《处暑》,表达诗人对功名未就的惆怅

张嵲所作的《处暑》,表达诗人对功名未就的惆怅

来源:曾经史    阅读: 3.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嵲,字巨山,北宋时期官员、词人,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嵲所作的《处暑》吧。

《处暑》

【宋】张嵲(niè)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张嵲所作的《处暑》,表达诗人对功名未就的惆怅

译文

尘世间仿佛尚未走过六月夏季,山中今日已感觉到九月降临。

寒露中的秋蝉声音渐渐呜咽;秋天里的景色微微呈现出秋色。

四海八荒仍然有许多军事壁垒;余下的生命宜长久息灭机心。

漂泊在天地之间只能白白老去,诸事与我当初的心愿相违背。

注释1.徂[cú]暑:指季夏。《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2.授衣: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垒[lěi]:指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4.老大:年老。

张嵲所作的《处暑》,表达诗人对功名未就的惆怅 第2张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张嵲的一首处暑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着炎热的暑日即将过去,并正式迎来凉爽的秋日。

夏未远,秋已至。在这暑热与凉爽交替之际,诗人于露蝉秋景中读到了时光飞逝的无奈,读到了自己功名未就的惆怅。对于人世间,诗人终究是生出了一份依恋与深情。

首联,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是说,尘世间仿佛尚未走过六月夏季,山中今日已感觉到九月降临。这两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即处暑日的山中。“山中”二字,也交代了诗人的隐士生活及其人生志向。

这种时间概念的变化与白居易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一致的。山中的气温,总比尘世间要低一些。这也让诗人加深了对于时光飞逝的感叹。

颔联,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是说,寒露中的秋蝉声音渐渐呜咽;秋天里的景色微微呈现出秋色。

这两句交代了处暑日的景物变化。寒蝉凄切,秋色初微,一切变化都在告诉世人一件事,秋天来了。一个“咽”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百姓的艰难作铺垫。

张嵲所作的《处暑》,表达诗人对功名未就的惆怅 第3张

颈联,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是说,四海八荒仍然有许多军事壁垒;余下的生命宜长久息灭机心。

这两句交代了处暑日百姓的生活艰难以及自己的心灰意冷。处暑日,本该是秋风正好的美好时日,可是人世间的战争没有停止,老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这些秋光不过徒增感伤罢了。面对艰难的时局,诗人也感无力回天,生出一份心灰意冷来。

尾联,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是说,漂泊在天地之间只能白白老去,诸事与我当初的心愿相违背。

这两句交代了处暑日诗人的内心世界。前面三句都是写得看得见的,最后一句则侧重写看不见的,即诗人的志向。谁不曾有过“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以身报国之志,只是天不遂人愿,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在山中度日,空老白头,徒增悲切!

正因为诗人对于人世间饱含深情,所以才写出处暑之美,人世之艰,才产生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艺术效果。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