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晚清皇帝出逃两次,他们为何会弃祖宗牌位于不顾呢?

晚清皇帝出逃两次,他们为何会弃祖宗牌位于不顾呢?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8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清朝对于官员的法度还是比较严的,别的不讲,单守土有责一项就挺要命的。闹太平军的时候,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做安徽巡抚,城破而未殉节,有失土之责,慈禧太后看在其父是同治皇帝师傅的分上,未加追究。但曾国藩却死咬不放,接二连三指使李鸿章上奏,硬是把翁同书流放了才算罢休。若是没有靠山的,基本上早早就准备好了毒药,先把老婆孩子打发走,城一破,就吞药自尽,给自己的儿子留个“烈士之子”待遇,为的是在功名和仕途上有诸多的优待。

但是,这样的法度与皇帝本人没有干系。晚清时节,皇帝一共跑路两次,谁也不敢说半点不是。

晚清皇帝出逃两次,他们为何会弃祖宗牌位于不顾呢?

武昌起义爆发,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很不争气,那边楚望台的炮一响,瑞澂就在后花园挖了个狗洞,一溜烟跑到楚豫号兵舰上,给下属树了一个随时可以溜号的榜样。当然,余下的人也就没有斗志了,一夜之间,武昌易色。

对于这样的人,朝廷给的处分是革职留任,要他把丢了的武昌夺回来。按清朝惯例,如果瑞澂后面表现稍微好一点,位子一般是可以保住的。可瑞澂无所作为,不仅没有拿回武昌,反而祸延全国,把大清江山活生生给丢了。所以,后来的遗老遗少们很是气愤,说当时内阁总理大臣的奕劻力主从严惩治瑞澂,但隆裕太后不肯,让瑞澂捡了便宜。

其实,这个说法毫无根据。就当时而言,朝廷只能这样处理。因为瑞澂虽然摆了一个要跑的架势,但毕竟没离开武昌江面,严格来讲,还不能说他是逃走。起义事起仓促,朝廷调兵不及,让瑞澂戴罪立功,也不算过分。这样的事,在清朝一直都有先例。况且,在满族官员里,瑞澂一直有能吏之名。后来陆军大臣荫昌率兵南下平叛,连湖北境内都不敢进,而把司令部设在河南的信阳。

官员的弃城叫逃,皇帝弃城就不是逃,甚至连这样的概念都不会有。君臣之间,相隔犹若天壤,天王圣明,臣罪当诛,岂可适用一种评判尺度?官员守土有责,是因为他们要对君主负责,丢了君主的城土,当然要被杀头治罪。

那么,君主对谁负责呢?理论上要对自己的祖宗负责,但祖宗已经成了牌位,成了影像,所以皇帝怕死想逃,逃就是了。虽然清朝皇帝的第二次弃城,倒未必是皇帝的主意,还有消息说他倒是想留下来,但真正的当家人慈禧太后不允许,他还是得逃。逃走了的皇帝,连祖宗的影像以及牌位都给丢了,哪还去管祖宗的脸面!第一次逃跑的咸丰皇帝,听说圆明园被焚抢,哭天抢地,让大臣偷偷回去找一下留在园子里的先帝影像。大臣找倒是找到了几张,但已经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怎敢这样拿回去复命,只好一把火给烧了,回去蒙皇帝,说是都烧光了。

晚清皇帝出逃两次,他们为何会弃祖宗牌位于不顾呢? 第2张

到了官员弃城逃走,皇帝都无力进行惩治之时,皇家的天下也就塌了。所以说,太平天国时遍地烽火,大半个中国都丢了,但清朝能缓过来;可辛亥革命时,革命的地方还没太平天国多,清朝却非完不可。严格地讲,君主专制体制就是一个没人负责的制度。家天下,貌似是皇帝一家的天下,但有的士大夫并不真的认这个账。有时,为天下苍生计,需要抛弃这个富有海内的皇帝。刻意保皇的人,都为皇帝一人负责,可一旦皇帝自己都不想负责了,也就没人负责了。其实历朝历代,当皇帝感觉江山已经不是他们家的时候,这种不负责任就会表现出来。而当时的体制,还真是没法追究这样的逃皇帝。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