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二战历史解密:希特勒是如何用“大炮换黄油”的?

二战历史解密:希特勒是如何用“大炮换黄油”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3.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希特勒早在上台前夕就宣称,一旦掌权后就立刻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全面武装要花多少钱?“如果他要求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将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然而,在纳粹政权建立之初,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洪峰刚刚越过德国的大地,留下了一片通货膨胀、企业倒闭、大量失业的经济废墟。这自然要制约希特勒“要花多少就花多少钱”的全面武装打算,他不得不首先控制通货、解决失业、保护私有制、恢复经济,同时调整经济关系与领导权力,建立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1933年初,希特勒同被誉为“金融奇才”的沙赫特进行了几次密谈后,抛出了纳粹德国的第一个“四年计划”。沙赫特在经济上是传统的金本位论者,政治上是民族主义和君主主义分子,20年代担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曾成功挽救因鲁尔危机而出现崩溃的德国经济,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后因拒绝美、英的扬格计划而同魏玛共和政府分道扬镳,投入纳粹党怀抱。希特勒上台后,沙赫特重新担任国家银行总裁,随后兼任经济部长和军事经济全权总办,成为直接对希特勒负责的纳粹德国“经济独裁者”(他主持德国经济的这几年被称为“沙赫特时代”)。他借助中央集权的国家干预机制,致力于消除失业、恢复经济和摆脱凡尔赛体系,同时为重建国防军筹措资金,为过渡到战争经济做准备。到1936年,德国失业人数从600万人下降到159万人,工业生产指数恢复到危机前的107%。这就为纳粹德国大规模扩军备战奠定了经济基础。无怪乎1937年1月沙赫特60寿辰时,德国国防军刊物《军事周报》称颂他为:“使德国国防军的重建工作在经济上成为可能的人”。

尽管德国经济在沙赫特的主持下恢复起来,其中隐伏的新危机因素也在冒头。1935年秋德国粮食歉收,出现“面包和黄油危机”,政府粮食部长要求把进口粮食的外汇增加4.68亿马克。而由于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大肆扩军,不断追加购买进口战略物资,德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1935年已分别降到只有0.89亿和0.82亿马克。1936年5月,沙赫特在内阁会议上公开提出,扩军备战的速度已经超过德国财经所能承受的限度,要求放慢扩军速度。这当然是希特勒所不能容许的。于是他撇开沙赫特①,依靠戈林炮制新的“四年计划”备忘录,并于同年9月的纳粹党代会上通过了这个计划。

二战历史解密:希特勒是如何用“大炮换黄油”的?

希特勒明确规定这第二个“四年计划”的目标:“ 1,德国军队4年内必须具备作战能力;2,德国经济4年内必须为战争作好准备”。他强调说:“我们不是为经济、经济领导、财政政策而生活;相反,财政和经济、经济领导和理论,必须完完全全服务于我们人民所进行的维护自身的斗争”。“假如我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德国的武装力量在训练、编制、装备,主要在思想教育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的话,德国将会遭到失败!”他任命戈林为新“四年计划”的全权总代表,成立专门的四年计划总管理局。同年12月17日,取代沙赫特的戈林,在对100多名德国工业和经济界领导人阐述执行新四年计划的指导思想时说:“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胜利或者灭亡。如果我们取得胜利,经济将会得到充分的补偿。……不能根据账本计算利润,只能根据政策的需要,不允许计较需要多少代价。……我们现在下的是最大的赌注。……我们已经处于动员阶段,只是尚未开火而已。”对希特勒的战争意图心领神会的戈林,提出了“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于是整个德国经济开始转上战争轨道。

1937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纪念纳粹党上台执政4周年的长篇演说。他列举出纳粹政权4年的政绩——德国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重整了军备,恢复了强国的地位,结成了国际法西斯的政治同盟;在国内激发了民族主义的热情,形成了由元首主宰的统一意志,经济也(由于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复苏起来;借着前一年8月在柏林举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机,向世人展示了“新德国”一派强盛繁荣的景象。当时,大多数德国的民众和西方世界的人士,都把希特勒看作是振兴德意志的传奇人物。踌躇满志的希特勒宣称:“感谢上苍,它的恩惠使我、一度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能够把争取我们民族的光荣和权利的斗争引向成功”。然而,此时希特勒已开始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利用所铸造起来的“神剑”,去实现他在《我的奋斗》中所描画的扩张蓝图;而这位纳粹德国元首的扩张政策,很快就把德意志民族引向了战争的深渊。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