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诺门坎战役的奇特现象:沙俄遗民成为日军雇佣军

诺门坎战役的奇特现象:沙俄遗民成为日军雇佣军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939年5月,在中国东北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日本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役。这场冲突起因于满蒙边界问题,实为日本关东军对苏军实力的一次试探,最终战斗以苏军胜利结束。但不为人知的是日军在这次战役中使用了“雇佣军”,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批雇佣军竟是由一批俄国遗民组成。正因如此,这场战争在一些苏联历史学家眼中带有一定程度的“内战”色彩。

  俄国遗民助日作战

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有一大批无法回国的俄国人。他们或者是在布尔什维克1917年革命后逃到中国的“沙俄遗民”,或者是不堪俄国内战火而逃到中国的平民和士兵。1931年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一些俄国人或被迫或自愿开始受日本人驱使。他们当中,有数百人被日军“相中”,组成由日军指挥的武装队伍。日军一开始发给他们日军军服,之后又为他们更换“伪满洲国”军服,并将这支队伍命名为“俄罗斯军”。

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日军高层想到这支被闲置多年的“俄罗斯军”。出于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敌视,这些俄国人竟没有对这样一场“对内战争”表示拒绝。

在诺门坎战役中,“俄罗斯军”的主要任务是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份,深入敌军进行情报刺探工作,而他们与敌方军队的正面交火只有一次。那是在一次行军中,“俄罗斯军”与一群同苏联并肩战斗的蒙古士兵相遇,不了解情况的蒙古士兵将他们当作盟军,同他们热情打招呼。趁此机会,“俄罗斯军”先下手为强,出其不意地向蒙古军队发起攻击。结果,“俄罗斯军”除一人阵亡外,大获全胜。阵亡士兵名叫纳塔罗夫,日军在诺门坎战役结束后在哈尔滨为纳塔罗夫建造了一处纪念碑。1945年苏军进军东北时,将这个纪念碑炸毁。

诺门坎战役的奇特现象:沙俄遗民成为日军雇佣军

除此之外,“俄罗斯军”没有参加大的战斗。不过他们还有另外一种工作要完成———宣传工作。为扰乱国际上关于此次战争的认知,日军命令“俄罗斯军”士兵穿上苏军军服作投降状,然后为他们拍摄照片,并发表于报刊上。照片下面的解释文字是:“苏联士兵向日军投降”,“日军向苏军士兵分发香烟”。

  布里亚特人为日本人死战

另一批来自俄罗斯的人群同样曾在这场战役中为日军效力,他们是原本生活在俄国的布里亚特人(蒙古人的一支,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贝加尔湖以北与色楞格河一带的居民,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由于同样的原因离开故土,来到蒙满交界地区。

诺门坎战役爆发后,这些布里亚特人生活的地区成了苏日交战的战场,出于对苏联的敌视,他们投靠了日本人。在这群布里亚特人中,有一名叫加尔马耶夫的将军,他曾在俄国国内战争中带领一支队伍与苏军交战,战败后退至蒙古满洲国交界地区。日军委任他为这支布里亚特军队的指挥官。

加尔马耶夫将几个布里亚特人部落里20-30岁的青年人召集起来,组成了一支队伍。

在第一次战斗中,加尔马耶夫的队伍几乎损失过半,但剩下的人仍继续追随他作战。一次,布里亚特部又与苏军遭遇,加尔马耶夫的部队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与苏军周旋了很长时间,但架不住苏军用大炮反复对他们活动的地区进行狂轰滥炸。为稳定军心,加尔马耶夫和两名日本军事顾问不断地从指挥部出来到前线为士兵鼓劲。但越是这样,苏军的攻势反而更猛。几天以后,苏军甚至动用了轰炸机,紧接着,劝说布里亚特人放弃抵抗的宣传单从天而降。但他们拒不投降。

  “俄罗斯的(日本)武士”

布里亚特人的最后一战在8月20日到来。先是苏军猛烈的空中轰炸,然后是连续炮轰。第二天中午12时,当硝烟散去后,苏军骑兵向布里亚特人的战壕冲来。已经无力抵抗的布里亚特人迅速向后溃败。此时,加上日军顾问和加尔马耶夫,指挥部里只剩下30人。日本军事顾问以长官的身份命令大家剖腹自杀,但加尔马耶夫表示反对,他说:“我们的指挥部十分隐蔽,苏军虽然已经将我们包围,但不一定能够找到我们。”

日军顾问表示同意,将已经抽出的战刀插回了刀鞘。于是所有人开始静静地在指挥部里等待苏军的撤退。

事实证明加尔马耶夫的判断是正确的。苏军在搜寻了两个小时未果后认为指挥部已被炸毁,于是撤回本方阵地。就这样,加尔马耶夫带着20多个残兵退回“伪满洲国”。

6年后,在日本即将败亡之际,苏联军队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并俘获了加尔马耶夫。这名曾经与苏联人战斗的老兵被俘后交代称:“我确实曾经带领自己的兄弟与苏军交战,我的兄弟因为日本人的军事冒险而死伤无数。”

这群鲜为人知的布里亚特人被苏联人称为“俄罗斯的(日本)武士”。而苏联史学家在研究诺门坎战役时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布里亚特人和俄国遗民的存在,这场战役有了些“内战”色彩。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