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历史上哪些战争存在焦土政策?世界史上的焦土政策

历史上哪些战争存在焦土政策?世界史上的焦土政策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俄法1812年战争中的焦土政策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波拿巴率领近60万军队侵入俄国。他没从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开刀,而是单刀直入,直取俄罗斯心脏莫斯科。他想借助占领莫斯科来孤立几百公里外的圣彼得堡,然后等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投降。战争一开始,俄国军队屡遭失败,丧失大片国土。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处的博罗季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指挥12万俄军同法军展开著名的"博罗季诺战役",在战斗中俄军死伤惨重,损失约4万人。为保存俄军有生力量,库图佐夫被迫决定放弃莫斯科向后方转移,伺机再同法军作战。9月14日,莫斯科城里部分居民随同军队一道,撤离莫斯科。9月15日清晨,历史性的时刻到了,拿破仑骑马带队浩浩荡荡进入莫斯科城,但此时的莫斯科看上去却像一座空城,除了趁火打劫的俄国农民,法军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居民。法军进城之后又展开另一轮"攻势",挨家挨户搜索食物、财宝和女人。占领了莫斯科后,法军每个分队都有了正规的营房,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法军士兵都感到很振奋,认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此时的拿破仑也认为可以静静地等待亚历山大来投降,然而法国人的美梦才做了一天就破灭了。

历史上哪些战争存在焦土政策?世界史上的焦土政策

 克里姆林宫陷入一片火海

16日夜,拿破仑正在克里姆林宫休息,突然一名副官走到近前把他叫醒,神色慌张地说:"陛下,莫斯科全城都烧起来啦!"拿破仑匆忙穿好衣服,透过克里姆林宫的窗户向外眺望,只见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这位法国皇帝顿时惊得面如土色,连声叫道:"多么可怕的景象!"此时正赶上狂风大作,火势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宫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带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风飞,烟焰满天。最后,连克里姆林宫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

在侍卫的搀扶下,拿破仑逃离一片火海的克里姆林宫。此时,莫斯科城内已经乱成一团。火焰声、房屋倒塌声、士兵的奔跑和尖叫声夹杂在一起。当城中的法军稳住阵脚,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灭火时,他们才发现,全城所有的灭火器具都被破坏了。法国士兵们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民房中翻箱倒柜也找不到一个水桶。法军指挥官只好组织士兵排成行,利用行军提桶和每个人的军帽递水,但在熊熊大火面前,这点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法军干脆动用炸药,想用爆炸隔断火路;但火从四面八方而起,断了东路,来了西路,毫无办法。法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大部分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住所慢慢化为灰烬。

在俄罗斯爱国诗人的笔下,这场大火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赶出莫斯科。但是俄罗斯人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惨烈的现实:一个美丽的城市毁于一旦。大火一直烧了好几天,直到一场暴雨来到,火才渐趋熄灭。这场大火几乎使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筑、古物、园林都化为灰烬。1812年以前,莫斯科有3万幢房屋,火后剩下不到5000幢,全城着火面积有3/4。在大火中被烧死和烧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在灰烬中随时都能发现尸体。

 从莫斯科到巴黎,法军一溃千里

被大火赶出莫斯科的拿破仑仍没有死心,他认为俄罗斯军队所剩无几,莫斯科已成废墟,圣彼得堡唾手可得,亚历山大肯定会来求和。他派了使者找沙皇商议停战,亚历山大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俄国疆土上还存在一名法国士兵,就不议和!

随着严冬的来临,加上大火使法军补给严重紧张,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而此时他的60万大军只剩下了10万出头。撤退的拿破仑大军被第聂伯河拦住去路,而此时库图佐夫的追兵逐渐逼近。由于桥梁已被俄军破坏,拿破仑强迫士兵下水架设简易桥,由于天气寒冷,所有下水建造浮桥的人都冻死了,最后只剩下1万多名士兵跟随拿破仑狼狈逃回国内。拿破仑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1814年3月,亚历山大率反法联军进入巴黎,迫使拿破仑下台。

 大火改变了欧洲历史

大火之后留下的谜团一直困扰着人们,是谁点起这把火的呢?主流观点认为这场大火是库图佐夫精心策划的。他要让法军舒舒服服住到莫斯科,等法军把所有的辎重都安顿到城内以后,再将它们一把火烧掉。那些打劫的"农民"就是纵火者,其中一部分是沙皇敕令赦免出狱的政治犯和刑事犯,为了立功,他们乐于执行这道命令。

拿破仑认为,"放火烧城"是莫斯科总督罗斯托普金蓄意计划和部署的"疯狂做法"。因为当人们企图救火时才发现,罗斯托普金事先把一切消防水龙和灭火器具都运走了。另外,全城各处同时起火,显然有计划有预谋;据说罗斯托普金本人也承认,是他亲自下令放火烧城的。一些俄国人也认为这场大火是他们自己放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勇敢的"焦土政策",表明俄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抵抗外敌入侵。

但也有人认为,法国士兵对莫斯科大火负有直接责任。拿破仑的士兵"夜进私宅,点起蜡烛头、火把和柴火照明",不慎酿成灾难。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即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大火是喝醉了的法国士兵造成的。他的推断依据是:莫斯科这座始建于1156年的俄罗斯古都,地处森林稠密的东欧平原,数百年来人们习惯以木结构为城市建筑的骨干,故有"木屋市"的别名。一直到17世纪末,全城除了克里姆林宫等少数石建筑,木屋仍比比皆是,就连沙皇的其他宫殿也保持着传统的木结构风格。当拿破仑率军入城时,那些法国士兵并不了解莫斯科城内这些情况,因粗心大意而酿成火灾。

不管起火原因究竟如何,这场大火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它直接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衰弱直至灭亡。正如德国评论家弗朗茨·梅林所说,"莫斯科的大火开始了一个时代"。

历史上哪些战争存在焦土政策?世界史上的焦土政策 第2张

 蒋介石在长沙抗击日寇时用的"焦土政策"

1938年11月12日晚至14日国民党在长沙放的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数千年的古城毁于一旦。全城99%的街巷、房屋被烧。1900余石谷米被烈火吞掉,300万元的绸缎烧成灰土,400颗价值连城的汉印及许多文物珍品荡然无存,30000多人葬身火海。

 蒋介石:"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11月攻陷岳阳。长沙距岳阳130公里,原本是抗战大后方的长沙被推到了抗战第一线。日机不断轰炸,到了11月12日,长沙,就像时任市长席楚霖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执行。计划明确要求,"于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

  疯狂失控的夜晚

张治中一开始就明确下达指令:"须在我军自汨罗撤退后再下令开始行动",而且还详细布置,"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

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疯狂失控。确切是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徐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但当时,警察和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无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三处起火。但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不久,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当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因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这是整个集团的错误" 事实上,早在11月12日之前,长沙的命运已经被"焦土抗战"的决策注定了。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飞抵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强调"长沙位于武汉广州之间,正处于敌人南北夹攻之下,易攻难守,因此不必和优势敌人死打硬拼,而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但日军并没有紧接着进攻长沙,只是在大火之后,派飞机到长沙上空拍照,又在广播报纸中大加渲染,说火后长沙"全城如舔"等等。于是焚城真相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11月16日蒋介石赶到长沙,下令逮捕有关人员,批示:"渎职殃民,一律枪决,张治中撤职查办。"20日,酆悌、徐昆和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被枪决。 张治中回忆,蒋介石在长沙处理大火案之后,曾作训示:"就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属于哪一个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集团的错误。这一错误的造成,不能不认为是我们的失败。"

二战中纳粹德国对乌克兰的焦土政策

1943年,纳粹德国被迫撤出他们从苏联手中占领的乌克兰地区。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使得德国东线乌克兰地区的陆军统帅曼施坦因必须决定如何让德军撤离苏联西部的行动不会太过狼狈。1943年夏秋时节,苏军的进攻终于迫使德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性撤退。

评价曼施坦因在1943年撤退战略的得失,另一个标准,是他对撤离地区的破坏程度。顿巴斯的煤、左岸乌克兰的粮食,还有占领区的青壮男性,这些东西如希特勒所说,是不是对德国重要先放在一边,反正对损耗更重的苏联来说,是绝对重要的 。

 毁掉一切

党卫军头子希姆莱1943年9月7日为此发布了专门指示:在放弃的乌克兰地区,不应留下一个人、一头牲畜、一根铁轨、一座房屋、一口水井! 曼施坦因日后在回忆录中撰写了专门章节,题目也是"焦土政策"。他宣称按照 计划破坏了一切,其他的全部带走。据说执行中还严格区分了"国家财产"和" 私人财产"。除了大量乌克兰的适役男性(按德国人理解,上限是60岁)外,大量其他居民还主动一道撤离,总数多达数十万,途中倍受德军照顾云云。

可以肯定,愿意和德国人一道撤离的附敌分子是有的。至于有多少,其实德军高层很有数。英国的西顿引述过德方1943年4月1日的结论:乌克兰的绝大多数居民 都在等待着苏联红军的到来。曼施坦因自己也很有数。还在9月11日,他就发布命令: "过去放弃占领区的经验表明,大部分居民是不会自愿和德军一道撤离的……部队只有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才能将数十万人和粮食牲畜带走……不能运往后方的物资,应采取一切措施加以破坏。" 曼施坦因的部下严格执行了"最严厉的措施"。其中包括把顿巴斯的矿工摔死; 把波尔塔瓦的居民赶进房子里烧死;沿途焚烧和劫掠一个又一个村庄;几乎所有随德军撤退到德国的乌克兰青壮年都沦为了纳粹德国战争机器的免费劳动力。纽伦堡军事法庭曾引用过德国东方占领机构1943年的一份文件,其中也提到德军"把男人、 女人和儿童锁在仓库里,放一把火烧死他们"的行为。 经过德军"最严厉的措施",待红军到来时,有的村庄600户人家仅有30户幸免, 或者剩下一个老头坐在废墟间发呆;一个红军团队前进的18公里地段内,

只找到几十个躲藏在森林里的妇女。她们此前已经发疯了。根据战后的统计,超过200万乌克兰平民死于这几个月。

疯狂后撤

遗憾的是,虽然曼施行坦因的部下为了宝贵的"荣誉"足够尽忠职守,却还是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解决掉一切。在顿巴斯,当霍利德匆匆撤离受到包围威胁的第29军时,竟来不及毁掉塔甘罗格;忙于跑路的第30军甚至放弃了破坏计划;撤疯了的时候,不要说苏联的"国家"和"私人财产",连德军自己藏着150多万发炮弹的弹药库都可以送给苏联人;遭到科涅夫草原方面军追击的德军既烧房子又烧活人,把剩下的也尽量拉走,偏偏忘记将当地大丰收的粮食一并毁掉,只能留给红军。科涅夫动用部队把这些粮食收割起来,送到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对1943年粮食极其紧张的苏联后方,这来自前线的大礼实在是宝贵。

而在人力方面,曼施坦因的邻居克卢格元帅早就告诉过希特勒:俄国农民很狡猾,一旦德军要撤退,他们就会躲到森林里去,让德国人一个也抓不着。在乌克兰,这种情况似乎也同样存在。不管德军的措施"多么严厉",烧了多少杀了多少,留下来的青壮年还是补充到了前进的苏联红军团队中。不管曼施坦因如何评价,正在穿过废墟和死人坑的苏联士兵心中燃烧的只有复仇的愿望。

 美国捏造北部湾事件 对越南"焦土政策"

北越袭击美国海军舰艇的"北部湾事件"立刻成了当时美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并迅速传遍全国。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立刻据此作出"让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的决定,于是乎,美国开始全面军事介入越战,并对北越实施"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 。

1964年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击沉越南鱼雷艇 。

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 。

对于事件发生的起端,美国政府一直坚称,是越南人民军先发起的挑衅。而刚刚解密的档案却清楚地记录了当时美国军舰之间的通话。这些通话显示,越南人民军并没有向美国人发起挑衅。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事情的真相是:1964年8月4日晚,美国家安全局的译电专家在翻译截获的北越无线电信号时,把越南人民军的暗号"我们牺牲了两名同志"(指8月2日战斗中的伤亡)错误地翻译为"我们损失了两艘船",从而判定北越舰艇对美军发起了进攻。这个错误马上就被国家安全局的官员们发现。然而他们却故意隐瞒,向上级提供了北越袭击美国海军舰艇的虚假情报 。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