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维新派和慈禧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维新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但这次维新运动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便宣告失败了,人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反对。事实固然如此,但种种迹象表明,慈禧太后起初对变法维新并不反对。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就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对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要求,慈禧太后并未严词拒绝,她开出的条件也只是“戒帝毋操之过急而已”。也就说,慈禧是支持变法维新的,只是步伐不能走得太快,要有序而渐进地实施变法。

相对于咸丰帝来说,慈禧算不上是保守派,这一点从同治时期她对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支持中可以看出。更确切地说,作为大清最高权力的掌舵人,慈禧只是一个讲究实际利益,注重眼前实际情况的务实派。

掌权三十多年来,慈禧一直在尝试着改革,办工厂、设电报、建海军、修铁路、造轮船、派遣留学生。喧闹一时的洋务运动如果离开了她的支持,必定无法是无法开展的。在她看来,大清朝到了这个地步,变革是必须的。但她担心的是,这帮主张变法的年轻人到底是要变革还是夺权,会不会让时局变得难以收拾。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第2张

事实表明,变法之初,慈禧对康有为等人也并未有恶感,甚至还为他们的热情所打动。然而,随着变法的深入和推进,慈禧发现事态根本不是朝着她所希望的方向进行,维新派越走越远,触碰到她的底线。主要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康有为对变法的前景过于乐观,并显示出不成熟的判断。康有为不切实际地向光绪断言:“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以皇上之圣,图自强在一方掌耳。”

他向光绪帝保证,如果实行变法,中国就会“三年而宏观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年轻而毫无经验的光绪皇帝完全相信了康有为的这一片高言大论。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第3张

其二,康有为主张大变、快变、全变,采取大跃进的方式,企图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中国数百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他主张将旧有的官僚机构,如六部堂官等,全部废除,另立新的机构。并且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彻底堵死帝国官僚制度的命脉,从根本上断绝传统读书人的守旧心理。

这个出发点固然没错,要想彻底变革,就必须要将旧有的官僚机构进行大换血,而且也应该要实行新式教育,选拨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但力度太大,必然也会损害广大的官僚集团和读书人,这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其三,挑拨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采取了孤立与排斥慈禧的政治策略。康有为主张:“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还打算策动兵变,包围颐和园,用武力除去慈禧太后。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第4张

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说也没错,可康有为显然过高地估计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实力,一群手无寸铁、没有高官显爵的书生,想要对付一个历经艰难,几次垂帘的掌权太后,无疑是以卵击石。康有为连这一点都没有认识到,足以说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其四,主张把西藏卖给英国,以此钱作为变法的经费。变法涉及的面极广,所需的经费极多,而当时的大清朝财政拮据,拿不出这么多钱。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将西藏卖给英国,得个好价钱。有了这些钱,便可大力推广新法。

康有为也不想想,早些年时,在非常困难的时期,慈禧太后乾纲独断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硬是从俄国人手中收复了大片疆土。而此时的康有为却要将西藏出卖,上有列祖列宗,下有亿兆臣民,如何交代?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所打动 为何后来却改变了 第5张

康有为这一系列书生意气的做法,不仅突破了慈禧的底线,也大大加剧了慈禧和光绪帝之间的矛盾,一场变法维新运动转而成为了夺权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决定改变主意,废止新政,从而也注定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政治命运。应该说,慈禧的做法有不妥之处,但换成任何一个掌权者,都会像她这么做的。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