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闻 > 演义趣闻 > 金庸《鹿鼎记》错误:天地会沐王府纷争系“拥唐”

金庸《鹿鼎记》错误:天地会沐王府纷争系“拥唐”

来源:曾经史    阅读: 7.1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924年3月10日的海宁,查良镛出生。

1955年2月8日的香港,《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金庸“出生”。

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金庸武侠问世一甲子之际,澎湃新闻将刊发一系列文章纪念。

本文则是对金庸名作《鹿鼎记》的一个细节提出商榷意见,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纪念。

《鹿鼎记》称得上金庸小说中的畅销之作,在被电视、电影翻拍数次后,可说是妇孺皆知。在《鹿鼎记》中,天地会和沐王府之争是推动后续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但恰恰在这一情节上,金庸先生无意中搞错了一些史实。

天地会与沐王府之争,实质是“拥唐”、“拥桂”之争。明亡之后,其残余势力曾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在这些政权中,所谓“唐”,是由明朝宗室中的唐王一系所建立。所谓“桂”,则是由宗室中桂王一系所建立。

在小说里,天地会是郑成功的下属,郑成功及其子郑经拥护唐王,天地会自然追随;沐王府则始终忠于桂王。虽同是朱明故臣,但国无二君,大明只能有一个正统。尽管大敌(清廷)当前,但天地会和沐王府还是热衷于窝里斗,争得不亦乐乎,颇得“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现代言情剧之真传。

在争执时,沐王府的白氏兄弟说:“皇上在缅甸宴驾宾天,只留下一位小太子,倒是位聪明睿智的英主。”天地会的徐天川反驳:“真命天子好端端是在台湾。”

在另一次争论中,天地会成员祁清彪指出:“隆武天子殉国,留下的朱三太子,行宫眼下设在台湾。他日还我河山,朱三太子自然正位为君。”沐王府中的决策人物柳大洪则强烈坚持:“永历天子乃是大明正统,天下皆知,你可不得胡说。”

金庸《鹿鼎记》错误:天地会沐王府纷争系“拥唐”

上述两段争执中,沐王府一派所说在缅甸晏驾宾天的皇帝正是桂王朱由榔,其年号“永历”。他在缅甸落入清军之手,在昆明遇害。所谓“聪明睿智的英主”,意指永历帝隐于民间的子嗣。天地会所说的“隆武”则是唐王朱聿键称帝后的年号。

天地会不承认桂王帝位的合法性,他们只承认唐王“隆武天子”朱聿键,以及朱聿键的弟弟“绍武天子”朱聿粤(此字应有金字旁,下同)。同样,沐王府也不承认唐王一系,提及“隆武天子”,称“唐王”而不称陛下。在他们眼里,真命天子只是桂王一系。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唐王和桂王之间是否真的有纷争?郑成功及其子郑经真的支持唐王吗?郑氏家族经营台湾时,台湾真的有一位小皇帝吗?

南明“一国二主”第一波:血统更纯正的桂王甘为臣子

在真正的南明历史中,唐藩系统与桂藩系统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之后,藩王中的福王朱由崧在众人的拥戴下登基,定都南京,建立了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朝廷。这是一个基本上被明朝各路地方势力所承认的政权,但好景不长,它很快被清军消灭,皇帝被俘,其后,监国朱常淓投降。

国不可一日无君。福王的弘光政权已经被消灭了,那么接下来该谁来做皇帝呢?唐王、桂王无疑都有可能。从血缘亲疏上来讲,桂王无疑更近。桂王朱由榔(当时尚未 继承桂王爵位)与崇祯帝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而唐王朱聿键,则仅仅和崇祯帝拥有共同的祖先朱元璋,如果说他们是堂兄弟也勉强可以,但毕竟是“远堂”,而 且不知已是“堂”的多少次方。

然而唐王的势力当时在福建,桂王的势力在两广。如果说建都福州是偏安东南,那么称帝两广就是偏安到天涯海角了。在东南建立一个政权,比建立在两广更加切合抵御清军、恢复中原的理想。两广距离中原的路途,光看看地图就觉得辛酸。所以,对于大业而言,“唐 王称帝”显然比“桂王称帝”更加合理。另外,朱聿键自幼饱经磨难,胸怀大志,属于“有志中青年”一类,得到众人的拥护就不足为奇了。

就 这样,唐王朱聿键的帝位基本得到了南明各路势力的承认,当然也包括桂藩系统。当时朱由榔还不是桂王,其父兄相继病逝后,朱聿键派使者前往祭奠,并以皇帝的 名义册封朱由榔为桂王。朱由榔当然接受。因此,连朱由榔“桂王”的爵位,都是由隆武帝朱聿键(唐王)册封的,朱由榔对隆武帝是以臣下自居的。


要说有人对隆武政权不服,那也不是桂王朱由榔,而是鲁王朱以海。

唐王朱聿键称帝之后不久,鲁王朱以海在浙东被拥立为监国(代理皇帝)。起初是因为消息闭塞,浙东的一带并未第一时间得知唐王称帝的消息,才闹出“一国二主” 的乌龙。朱聿键的声势远大于朱以海,迫于压力,朱以海曾一度宣布退藩,放弃监国之位,但不久又被部下迎回,始终自外于隆武朝廷,不奉年号,拒绝臣服。双方一直摩擦不断,甚至发展到杀来使、挖墙脚,形同敌国的地步。

唐、鲁之争是题外话,我们回到桂王的话题上来——是不是可以简单得出结论:唐藩系统和桂藩系统不存在争端,《鹿鼎记》的“拥唐”、“拥桂”之争纯系子虚乌有呢?并非如此。因为称帝的唐王不仅只有一个朱聿键。

南明“一国二主”第二波:接班的桂王唐王互不相认

1646年,清军大举南下,击溃鲁王朱以海的主力,横扫浙东,进军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俘,不久遇害。

隆武帝遇害,南明再一次失去了皇帝。鲁王朱以海始终没有得到各路诸侯的待见,再加上他主力被击溃,被迫居于舟山群岛,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居于两广的桂王朱由榔乃“神宗嫡胤”,逐渐为各方拥护,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646年11月,朱由榔任监国,12月24日称帝,年号永历。然而就在朱由榔出任监国到称帝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有人在这段时间里,突然称帝,南明又一次出现了“一国二主”的局面。那个人叫朱聿粤,是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

隆武帝遇害后,他的弟弟——也就是续封的唐王——朱聿粤,逃到了广州,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被拥立为监国,并迅速称帝,年号绍武。他的目的是抢在朱由榔前面称帝,造成已当皇帝的既成事实。

永历帝朱由榔虽然之前承认隆武帝,但他死活不承认隆武帝的弟弟,估计他感觉自己被耍了:明明是朕先任监国,你凭什么又任监国?

金庸《鹿鼎记》错误:天地会沐王府纷争系“拥唐” 第2张

朱聿粤一定会回答:虽然你先任监国,可是朕先称帝的。

朱由榔大概会说:朕是神宗嫡胤,论继承次序,远优于你,你血缘偏疏,算哪门子穷亲戚?

朱聿粤回答起来毫无压力:朕虽血脉偏疏,但朕的哥哥隆武皇帝,为天下拥戴,兄终弟及,哥哥不在了,自然由朕继承大统。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不出个子丑寅卯,他们决定刀头上见真章。绍武帝朱聿粤派大军攻打永历帝朱由榔所在的肇庆,永历帝派人迎战,结果永历帝一方惨败。

故事发展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朱聿粤君臣成为赢家,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实不然,历史老人像一个侦探小说家一样,让故事来了个惊天大逆转。

帝位纷争的惊天大逆转:朱由榔如何成为赢家

正当朱聿粤君臣因战胜永历帝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清军再一次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扫荡广东,并封锁战事消息,伪装成明朝军队,奇袭朱聿粤所在的广州。不久,朱聿粤被俘,自杀。

于是,南明只剩下了永历帝朱由榔这一个皇帝。上一刻还在威胁自己皇位的内部敌人突然就灰飞烟灭了,可从此自己只能孤独地面对更强大的外部敌人。唐王战胜了桂王,清军却消灭了唐王。作为失败者的桂王稀里糊涂就成了胜利者。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唐、桂之争,其实是绍武皇帝朱聿粤和永历皇帝朱由榔之争,并不涉及隆武帝朱聿键。

他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唐藩系统中的第一位皇帝——隆武帝朱聿键,是基本得到各派势力承认的,桂王自居他的臣子。隆武帝遇难后,唐藩系统的第二位皇帝——绍武帝朱聿粤——则不被桂藩系统承认。

所以,《鹿鼎记》中沐王府提及朱聿键称唐王而不称天子,有违史实。如果说沐王府不承认朱聿粤,则是符合史实的。

厘清唐王和桂王的关系,其实是厘清了沐王府该如何对待唐王的问题。但问题还没结束:郑成功、郑经父子该如何对待永历帝(桂王)?在这个问题上,《鹿鼎记》错得更加离谱。因为郑氏父子,本就是永历帝(桂王)的臣子,原和沐王府是一家。


先“拥唐”复“拥桂”的郑成功

郑成功早年确实曾经“拥唐”。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是海盗,后受明廷招安。经过多年发展,在东南坐拥雄兵。隆武帝朱聿键之所以能够称帝,与郑氏家族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但郑芝龙专横跋扈,私心自用,对隆武帝无人臣之礼,不听号令,只是挟天子以抬高身价。郑成功却对隆武帝礼敬有加,对父亲的做法,颇不以为然。隆武帝对郑成功也甚为欣赏,赐他姓“朱”,故郑成功被称作“国姓爷”。所以说,郑成功曾经“拥唐”,是没错的。

但没多久,郑芝龙投降清廷,郑成功对父亲的行径感到不耻,与叔叔郑鸿逵在东南一带起兵抗清。问题的关键在于,此刻的郑成功,尊奉的是哪个皇帝?

《清史稿》中记载,郑成功在起兵最初,所奉的是已不存在的隆武帝(唐王)之名号。到桂王朱由榔称帝后的第三年,即1649年,郑成功派遣使者千里迢迢朝见朱由榔,正式称臣,改用永历年号。朱由榔也很大气地封郑成功为“延平公”。

《清史列传》和《海上见闻录定本》记载郑成功起兵之初,便遥奉桂王年号,自居其臣。也就是说,尽管郑成功早年是隆武帝的臣属,起兵之初或许也曾打着一个不存在的幽灵政权(隆武政权)的旗号行事,但最迟到1649年,就已成为永历帝(桂王)的臣子。

金庸《鹿鼎记》错误:天地会沐王府纷争系“拥唐” 第3张

为何郑氏父子偏爱幽灵政权?

说 来也巧,似乎郑氏家族和幽灵政权有缘。多年后的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落入清军之手,并被绞杀。但在此后的岁月中,郑成功仍奉“永历”年号,尊一个不复存在的朝廷。《清史稿》记载,甚至到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仍然在使用永历年号。而那时,永历帝已经遇害十几年了。

那么在郑氏父子经营台湾时,那里究竟有没有一个“天子”呢?当然没有。郑氏父子一直奉远方的永历帝为尊,如前文所述,就算永历帝已死,郑氏父子仍然奉永历年 号,自然不会拥立他人。其实,郑氏父子身边的明朝宗室着实不少,前面提到的鲁王朱以海仍在东南,时刻需要郑氏给予物资支持。宁靖王朱术桂则一直住在台湾, 被郑氏“吃住全包”。但郑氏父子始终以藩王之礼待他们,从没想过把他们中的哪个立为皇帝。

起兵伊始,郑成功不奉近在咫尺的东南沿海一带的朱明宗室,却遥奉千里之外的永历帝。后来,郑氏父子宁可使用一个覆亡政权的年号,也不愿另立身边人。这是为什么呢?很多学者认为,郑氏父子希望远离天子,独掌东南政事,天高皇帝远才可专断一方。

那为何不立个傀儡皇帝,挟天子以自雄呢?在儒家观念深入人心的明代,不遵人臣之道的权臣,一定会留下奸恶之名。隆武朝的郑芝龙、永历朝的孙可望,皆是前车之 鉴。郑成功以忠良自居,自是不屑于此。而且,当年郑芝龙不敬隆武帝的做法,很让郑成功不耻,即使出于对父亲的心理叛逆,郑成功也决不会重蹈覆辙。于是,他选择尊奉一位远在天边的皇帝,一样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所以在郑氏父子经营台湾期间,他们是不可能在身边留一个皇帝的,也不会另立身边的宗室。《鹿鼎记》里,天地会所谓“真命天子在台湾”云云,不符合史实。

简单地说,郑成功确实曾经拥立过唐王,但在《鹿鼎记》故事发生的年代,郑氏父子早已是永历帝(桂王)的臣子,他的下属天地会不可能和忠于桂王的沐王府发生冲突,因为大家都“拥桂”。郑氏经营的台湾也不可能留存一位可能掣肘自己的皇帝。

对于《鹿鼎记》来说,最讽刺的史实是,隆武帝朱聿键(唐王)死后,他的庙号“绍宗”,是由永历帝朱由榔(桂王)所上。而永历帝朱由榔(桂王)遇害后,他的庙号“昭宗”,实际是由郑经(小说中天地会的最高指挥)所上。上庙号无疑是对其皇帝地位的承认。历史中的这一幕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桂王为唐王上了庙号,而小说中“拥唐”的天地会的大哥却在为桂王上庙号。

宫廷野史
演义趣闻
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