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长平之战时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是真的吗?

长平之战时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是真的吗?

来源:曾经史    阅读: 9.3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长平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我们很多人对战国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战争不断。毕竟那是“战国”。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出了许许多多能人异士,也因相互攻伐而为后世留下了海量故事。在中国漫长的战争史上,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就“干掉”了许多战役跻身千古名战的行列。什么“纸上谈兵”、“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将士”、“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这场战争的细节。

但历史并非流传得广了就是真实。秦赵大军在长平进行了一场影响赵国存亡的关键战役不假。但诸如两国四十万大军对峙三年、白起坑杀四十万俘虏等说法,其实还值得我们深究。

一、长平之战的爆发

长平之战时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是真的吗?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时由赵国控制的长平突然“热闹”了起来。赵国的军队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来到这座原本并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城邑,而势头正盛的秦国将帅也在王龁的指挥下逼近长平。

于长平而言,突然陷入一场战争破有一种“飞来横祸”的味道。前一年,秦国首先对韩国动手。待到这一年年初,和长平相距不远的韩国上党也被攻占。上党人大量逃往长平避战,秦军就在后面追击。而赵国担心秦国趁机攻打长平,进而入侵赵国,于是也派出重兵。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二、秦国与赵国的新仇旧恨

我们对于长平之战起因的认识,大多正如前文所说。但事实上,秦赵两国积怨已久。

在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前,赵国曾碍于秦国的实力而助秦攻齐。秦昭王时期,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彼时秦国要攻的“近”,是韩国和魏国。而赵国,还是秦国想要交好的“远”。但随着赵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东方另五国的不断衰弱,秦国逐渐意识到赵国已成为自己统一天下的首要阻碍。

后来在秦国入侵上党,逼迫韩桓惠王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时,先后两任上党郡守宁愿把上党送给赵国也不愿向秦投降。且彼时在赵国,有人看中了上党郡位于三国交界的重要战略意义,有人坚信赵国有实力对抗秦军,因而上党郡最终不如秦国所愿地落入了赵国手中。

长平之战时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是真的吗? 第2张

赵国“虎口夺食”,让范睢抓住了把柄。秦昭襄王随后采纳范睢的建议,以赵国侵占上党为借口派出了后来成为三朝名将的王龁。我们以为的后来赵国派出廉颇镇守长平,其实是赵国在收到上党被攻的消息后就派遣廉颇前去支援上党。只不过廉颇人才走到长平,上党就已经被秦军彻底拿下。

所以长平之战,乍一看是赵国为了保护自己安危而拦截来犯的秦国,实际上是赵国“挑衅”,被秦国抓住“把柄”,最终在长平来了场对于二十年积怨的清算。

三、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的实际付出

对于长平之战进行期间的种种,许多人早已有不少认识。廉颇屡次败在王龁手中,又坚持以守代攻的策略,因而最终被恼羞成怒的赵孝成王换下战场。而来接替廉颇的,是据说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能代替廉颇并非因为赵孝成王欣赏这个年轻人,而是秦国在赵国使了一出离间计,赵括是被秦国挑中的能拖垮赵国的“棋子”。而廉颇被撤职倒是实打实的委屈。在当时赵国内部缺粮,外部又与强秦僵持的状况下,廉颇利用天险以守代攻的策略正是最好的选择。但谁叫最后拍板的是被糊弄了的赵孝成王呢。

长平之战时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是真的吗? 第3张

此外,关于廉颇在长平一带的山林间坚守了三年有余一说,其实是并无力证的传闻。从秦国拿下上党到长平之战结束,不过是不到九个月的事。“三”作为古代汉语里的常用约数词,在这个故事里或许只是想说明当初廉颇坚守的不易和正确。

而对于秦国暗中派出白起,最终造成赵国四十余万饥疲精锐被残忍坑杀一事,我们更应该集合考古证据来认识。以已被较充分发掘的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的发掘为例,我们所得知的是130余位被埋葬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死后才被埋葬的。且他们身上大多有刀痕、箭痕、砸伤等致命伤。至于极有可能被活埋的,只发现了个例。其骨骼未见外伤,只有身体扭曲的姿态和两手腕平行靠近的特征暗示着他可能是被绑住双手然后活埋。

事实上,即便是以针砭时弊而闻名的与长平之战同时代的荀子、韩非子等人,虽在言辞中反复提起秦赵的长平之战,但也未曾批驳过什么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再加上如今的考古证据,坑杀四十万人这一人尽皆知的说法就更缺少说服力。因而这或许也称得上是我们对长平之战的最大误解。

当然,无论当初长平之战战况如何,我们如今都珍惜和期待和平。对峙三年、坑杀四十万这样的悲剧,即便曾经真的发生过,我们也不希望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