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纵深作战理论 纵深作战原则

纵深作战理论 纵深作战原则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0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纵深作战,指的是陆战上一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的战术,是苏联红军提出的纵深作战的概念。强调突击与追击,同时兼顾反突击,理论核心是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

纵深作战理论 纵深作战原则

历史

1920年至1930年间,苏联红军的理论学家提出了纵深作战的概念。 。这是一个直接于广泛经验后得到的结论,经验就是于俄国内战与波苏战争时期骑兵阵形广阔连绵的移动。

内容

范围

纵深作战包含了复合的军或是军团于调动时同时排列阵形,其理论并不是要凭单次作战而求得胜利,而是借着复合作战,指挥着平行同方向且连续的行动,以求取胜利。如此,纵深作战与我们平常熟知的闪击战大异其趣。

目标

纵深作战之目标是为同时攻击敌人,并贯穿其地面武力之厚度,而引起敌人防御系统灾难式的失败。高度流动的结构则是作战之利器,借此闯入纵深敌后,并削弱消灭敌人重建防御的能力。作战将兵力大致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次编队扮演着纵深作战的第一层,其部队紧密的沿着前线面对敌人配置。当行动开始,第一梯次编队必需与敌人形成紧密的接触,则第二梯次编队则是扮演支援的角色。

科技角色

纵深作战理论 纵深作战原则 第2张

  冬季战争苏联红军进攻和芬兰军队防守态势图

苏联纵深作战理论仰赖科技的发展,而机动作战(maneuver warfare)的理论也大大提升了纵深作战得以快速、高效率的确保胜利。在红军内部,同时还有航空部队与装甲部队的发展,为纵深作战提供了理论发展的动力。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指出,空军应该用超越步兵与炮兵与其它兵种的范围,以打击目标物。于最大量的战术影响,空军应该以最大量,集中于同一时间、空间中,给予敌人重点打击。

纵深作战之学说与演练

野战规范

纵深作战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于红军于1929年的野战规范中,并且于1935年出版的“纵深战斗指导教范”(Instructions on Deep Battle)发展成熟。其概念最终于陆军于1936年编入“暂定野战规范”(Provisional Field Regulations)。

大清洗的影响

1937年至1939年间的苏联大清洗杀害了许多红军将材,包括了有红军拿破仑之称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其后果,或是说其结果就是纵深作战的理论于西班牙内战中与对抗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被摒弃。直到当德国于1940年,在对法国黄色作战(法国战役)中快速的获得胜利,苏联方面开始有着潜在战争的威胁,才再次重视纵深作战。一个早期可能有效的纵深作战范例,苏联战胜日本的诺门罕战役,苏联军队由图哈切夫斯基的学生朱可夫所领导,于1939年的八九月之际,击退日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纵深作战

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教范的发展,归功于许多优良的理论基础,这些都是1936年野战规范与纵深作战想法的贡献。机械化部队快速的成长,而且熟于运用管理,对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德国少将梅莱亭(Friedrich von Mellenthin)已有所纪录。有两项军事行动可能可以贴切的阐述纵深作战,一个是1945年一二月间,对抗德意志国防军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Vistula-Oder Offensive);一个是1945年八月间,于满洲地区进攻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行动。这两者都是红军快速而且压倒性的胜利。

主要支持者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里维·加米涅夫

乔基·伊瑟森

巴维·伐弗洛梅夫

弗拉迪米尔·特里安达伏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