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古代碎银子是被裁剪出来的吗 碎银子是怎么出现的

古代碎银子是被裁剪出来的吗 碎银子是怎么出现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古代碎银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人为“裁剪”出来的?

碎银之所以,还是人为的“裁剪”出来的,为的是方便交易。

银子和金子一样,很早就在古代中国的市场经济里流通的,但在很多时候,银子只是贵族的通货,有的时候,银子还被拿去做首饰了,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前,银子这东西,民间流通并不多。

而在汉代,银子的地位也很高,被称为“白金”(此白金非“铂金”),价值很高,汉武帝就经常拿来送给下面的功臣。

古代社会中,一贯使用的通货,乃是“铜钱”。

可有些贵族也会落魄,他们也要把银子拿出来“典当”,或者是变现,而社会从来不禁止银子在民间流通,如此一来,银子这种东西就逐渐广泛了。

而一些得到银子的人,消费的时候不可能把银子按照“一个规格”用出去,那就只能裁剪了,弄成若干等小块,这便是碎银。

所谓“一个规格”,正是指银子在铸成“银锭”时的重量,银子的价值是按“重量”来算的,每个时代的银子标准规格都不同,但都能够有“汇率”,可以换来一定比例的铜钱,这也就奠定了银子的“储备地位”。

在宋代之前的朝代,具体如何“称”碎银,记载比较模糊,但宋代有一位人物叫作刘承硅,他集合了前人的智慧,搞出了一个人可以称量“微重量”的称,叫作“戥(deng,三声)子”,也叫作“戥称”。

古代碎银子是被裁剪出来的吗 碎银子是怎么出现的

有了戥称,那就是每个人做生意,他都能收碎银了,碎银的重量是很零碎的,根本没有定数,在北宋,一两标准规格的银子,可以换来1200文左右的铜钱,所以碎银购物,一般还要“找钱”的,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可即便如此,有了戥子,还是方便了很多,这其实就和现在的花大面额纸币买东西一样,别人也是要找钱的,所以古今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存在合理性。

一开始,碎银还不是碎银,可能是一个银锭对半给剪开,因为古代银子的纯度一般都比较高,属于是比较好切的,而这切了的一半,又再度流通出去,可能又被陆续切来切去,直到碎到实在是不能再碎了。

这跟纸币又不一样,纸币有面额,最小是多少,那就是多少了,但是银子不同,它的多少、大小、价值,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要是碎到只有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地步,也不是没人干,只是那样子的话,别人就不收了。

而碎银,真正对人们产生压力,那还是在明代之后。

宋代徽宗年间,政府组织“铸金”(指的是金属的意思),有过一个明确的“耗损比例,被记载在《文献通考》里:

崇宁监铸御书当十钱,每贯重一十四斤七两,用铜九斤七两二钱,铅四斤一十二两六钱,锡一斤九两二钱,除火耗一斤五两,每钱重三钱。

古代碎银子是被裁剪出来的吗 碎银子是怎么出现的 第2张

这里面就提起了“火耗”,这个火耗,指的正是金属在被铸造成一个“整体”时,会出现的损耗,这是正常的化学反应,有一部分金属会损失,但是朝廷要的银子、金子,是“实收”的,所以要缴纳税赋的时候,多上缴一点。

这多给的,不是给任何人的,就是赋予大自然的,没人得到,纯属当空气点了。

在宋代,百姓还不喜欢用银子缴税,大部分都还是用米啊,种植物啊,或者是铜钱,真正是火耗对人造成生活压力的时代,乃是明代张居正改革之后。

张居正改革,延续“一条鞭法”,他要求百姓的赋税全部以“银子”的形式上交国家,这很显然就是在加强明政府的货币储备,但是这样一来,百姓们的压力就大了。

因为大家都是碎银,要上交,就一定要熔炼,但是熔炼银子,是在州府这一级地方完成的,部分地区是县级政府来完成的,反正朝廷是看实收,甭管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收上来就这么多,少一个都拿官员是问。

那么官员们就趁机“加大”火耗,本来融好一个规格的银锭没有那么多的损耗,但这些官员以各种借口,比如什么他们的炉子烧得纯度更高,又比如他们的工艺更好,反正就是变着法来收多点钱。

因此造成百姓的生活压力。

明代“火耗”问题,在万历时代的后期,很显然已经成为了地区官员贪婪吸吮百姓血液的一种东西,为了利益,官员们不断推动社会的“碎银”的使用,因为张居正在死后被清算,他的“一条鞭法”,失去了“考成法”的支撑,那群贪官污吏又回来了。

年年讲火耗,岁岁说火耗,明代后期的税收几乎都是用银子来上缴,官员们故意讲故事,把火耗的数目增大,百姓们平时的碎银也的确不少,即便没有,那也要去外面换回来,最起码要解决税收问题。

久而久之,百姓经济越来越穷了,但是大明代自张居正后,没有人能把这个错误的开关给按下静止,只能是愈演愈烈,所以明代后期,跟朱元璋在洪武年立下的规则: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但现在可好了,整个民间都是银子,就连明代写小说的那群人,写宋代的故事,也是天天用碎银给钱,其实当时压根就不是那样,全都是这群文人受社会风气影响才导致这种文化的出现。

明代高层忙应对着政权的动荡,下面的人被官员们压得死死的,失去了监督,百姓就任人宰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满清入关,清代统治者之下,还是一个样子,顺治、康熙,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古代碎银子是被裁剪出来的吗 碎银子是怎么出现的 第3张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乃是“雍正”。

雍正很厌恶贪腐,也了解火耗这么多年来对民生的打击很大,因此他让田文镜到河南试点,进行“火耗归公”,看这词义也好理解,火耗正式要“回归”国家公库,不再是被地方政府随便喊,随便收。

火耗归公之余,朝廷允许赋予官员们一批“养廉银”,从而让他们停止对百姓的贪婪,这个政策一出,把火耗的“数目”给大大降低了,以前是漫天要价,现在是有着一个合理的定价,不可能被赚多少差价,官员也贪污不了多少。

不过到了清代,银子这一种通货因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全部打开了,朝廷不禁止,因为经商的人多了,喜欢用银子交易,银子还是被一块一块地裁剪下来,碎得不能再碎了,也是这个时候,一些黑心商家上线了。

黑心商家会在碎银了掺杂其他金属,导致银子不纯,一般来说,要用很精准的“戥子”才能称得出来,可大部分人,都只能是用咬来判断,如果咬下去也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但实际上,百姓拿这些纯度不高的碎银缴税的时候,是会被官府发现的,官府有着大量的手段来测试纯度,如此一来,百姓还是要多贴钱,毕竟在他收到了“假银”那一刻,他就已经是亏了的。

现如今很多碎银子,就是从上述的“时代”演变、“政策”演变流传下来的,说是文物吧,又确实太多了,而且现在的金银, 除了成型的首饰,哪一些又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要说不是文物吧,倒也的确贯穿了多年历史。

古代碎银子是被裁剪出来的吗 碎银子是怎么出现的 第4张

倡导多用“纸币”,更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后果,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的白银地位属于是“输入”,全世界的白银大多数流向中国,但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压榨多年,之前存的钱通通吐了出去。

各种赔款数目惊人,民间的白银能收割都收割了,那时候起,碎银倒真的是稀少了,往后的政府,都开始自觉制造纸币,这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用纸币,而不是用银子来交易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