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策和孙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策当初力排众议让孙权继位,孙权称帝之后,孙权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后人的?

孙策临死的时候,长史张昭推荐他的三弟孙翊掌军权,而周瑜未奉命就长途奔袭上千里,带兵奔丧。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孙策把讨逆将军和吴侯的印信交给孙权,含恨与世长辞之后。

还没等孙权哭出声来,就遭到张昭严厉制止:

孝廉(孙权),难道您认为这是痛哭流涕的时候吗?

把孙权说得愣住了,我哥哥死了,难道我不该举哀为他办丧事吗?

张昭见孙权还有些迷糊,态度就更严厉了:

难道你还要像世俗匹夫一样守孝三年?那不等于开门放强盗进家门吗?

看看孙权有点明白的意思,张昭立刻晓以大义:

作为大业的继承者,继承和弘扬你父亲和哥哥的事业才是最宝贵的!

还没等孙权恍然大悟,这位东吴文官的最高长官,动手脱下了孙权的丧服,换上战袍,扶他上了战马。

陈兵而出,使出巡军。

东吴的众将官见到孙策虽然横死,但后继有人,顿时军心安定,大本营的情况基本稳定了。

孙权从他哥哥手中接手的并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基业。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第2张

由于孙策个性的缺点,当时的情况是:

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异同。

这个“颇有异同”,耐人寻味,这说明当时的江东诸臣并不是铁板一块。

孙策是在公元191年,父亲孙坚去世之后,接掌了大权,那一年他只有十七岁。

九年之后的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横死,只有二十七岁。

这九年里,他虽然拿下了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但是这六郡并不安稳,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臣服于东吴的统治。手下的臣子们,也有很多人存在观风望气,一旦事有不好就赶紧走人的心思。

一言以蔽之,君臣之心还没有那么牢固。

孙策的堂兄孙暠(hào)还有起兵夺权的想法,甚至已经付诸行动。

这一切,都是因为孙策掌权时间太短,并且,他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造成的。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对孙策的勇武,描写得十分精彩。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第3张

孙策带兵攻打扬州刺史刘繇(yóu),刘繇与笮(zé)融出城迎战。

孙策大喝一声,我来了你们怎么还不投降!

刘繇的部将于糜愤而出战,结果没过三个回合就被孙策夹到胳肢窝下擒了过来,拨马往本阵撤走。

刘繇的另一个将领樊能策马追袭,孙策见状回头大喝一声。

吓得樊能落马而死,没想到孙策喊的时候,用劲过大,胳肢窝下的于糜也被夹死了。

吓死一个,夹死一个,从此孙策被称为小霸王!

虽然除了《三国演义》,在正史上,孙策从来就没有这个称号。

但是被孙策赶跑的吴郡太守许贡,在给曹操的密信中,确实说过孙策很像楚霸王项羽,最好的办法是征召孙策做官,免得他在江东做大。

这也许是《三国演义》中孙策被称为小霸王的来由。

孙策确实是勇武过人,这是他的优点。但是这也是他的缺点,因为作为一军主帅,他却在战阵之时,常常凭借个人勇武,一马当先,脱离大部队。让他的将士们非常担心。

他的部下虞翻就曾经劝阻过他。

说他的勇武,即使是汉高祖刘邦也比不过他。但是在战阵或打猎的时候,经常脱离大部队,让侍从们来不及护卫。这就好比古时候白龙化鱼游玩,也能被渔夫豫且射中眼睛;而白帝之子化为白蛇的时候,也能被凡夫俗子刘邦一刀砍作两段。

孙策觉得虞翻说得很有道理,但他就是不听,仍旧我行我素。

结果,就是那个说他像项羽的许贡家的三个门客,乘他孤身一人打猎的时候,一箭把他射成重伤,结果伤重不治,英年早逝。

他的这个性格上的缺点,不仅导致他无谓的死亡,还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为他的勇武,所以他自视甚高,从不允许部下有任何损害他个人威望的做法,但是这样一来,反而对他的威望有损害,导致咱们前面说过的“恩泽未洽”。

比如误杀名仕高岱。

高岱这个人,是余姚的一位隐士。轻财仗义,爱结交朋友。孙策听说之后,就邀请高岱见个面,谈谈心,也好显得自己礼贤下士。

为了谈话能够愉快,孙策还提前做了准备。他听说高岱对《春秋左传》特别有心得体会。就提前找来《左传》研读。

没想到,有坏人从中作梗。他告诉孙策,高岱特别瞧不起他,认为孙策就是个武夫。所以到见面的时候,谈起学问上的事,高岱肯定会说“不了解”来搪塞孙策。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第4张

转头,这个人又找到高岱,告诉他,孙策这个人,特别的嫉贤妒能,到了见面的时候,你千万别显摆自己的学问,孙策问起《左传》的事,你就推说不了解就行,不然要是让孙策觉得你学问比他好,你就有生命危险。

这样一来,高岱果然在觐见孙策的时候,就是一连串的不了解

孙策能不生气吗,还真以为是高岱瞧不起自己,当时就下令把高岱关起来了。

高岱不是轻财仗义朋友多吗,就纷纷的来求孙策放过高岱。

结果孙策登上高楼往门外一看,满街满巷的都是来给高岱求情的人。

这下子,适得其反,孙策更生气了,直接下令把高岱给杀了。

本来是想表现自己的礼贤下士,结果却变成了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孙策此举确实失策。

这在士林当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孙策的“暴脾气”不仅导致自己无谓的死亡,还给孙权留下了一个动荡的局面。所以张昭才催着孙权除掉丧服,骑马出巡,稳定大本营的军心。

其实,张昭不止做了这一件事。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第5张

他为了稳定军心,一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正名。他第一时间向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上表,请求让孙权来继承孙策的讨逆将军和会稽太守,并允许他能够继续驻守原来的六郡。

虽然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但是所有的割据政权也都习惯性地要上表,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比如后来刘备称王汉中,还给汉献帝上了个表,其实,也就是通知一声。

孙策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四日死的,汉献帝的回信,十月份才寄回来。

这中间,有六个月的空挡,张昭又做了第二件事,下令六郡各城:

中外将校,各令奉职!

啥意思呢,就是各位将领,做好你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许妄动!

这个命令很重要,基本稳定了各地的情况,但是,也有不听话的,孙策的堂兄孙暠就是一个例子。

孙暠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长子,时任定武中郎将,驻守在吴郡的乌程。他认为自己有资格接替孙策,所以厉兵秣马,准备先攻占临近的会稽郡。

当时在吴郡富春县任县长的正是那个劝阻过孙策的虞翻。

虞翻根据当时的形势,认为应该原地治丧,以稳定为主。就劝那些想去奔丧的孙策的将领稍安勿躁,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不要乱动,对稳定吴郡及周围的形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听说孙暠意图作乱,就前去劝告他:

孙讨逆(孙策)英年早逝,接替孙讨逆将军的只应该是孝廉(孙权),我虞翻已经率一郡的军民百姓固守城池,就等孙孝廉一声令下,讨伐不逆。现在只有执事(孙暠)您有些妄动了。

孙暠一听,就了解自己没戏了,之好退回乌程,夺权行动宣告失败。

事后,孙权越级提拔虞翻为骑都尉。

从孙暠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手握重兵的周瑜,明了解张昭下令各地都不许妄动,却仍然凭着对孙氏家族的一片公心,带兵奔丧,起到了何等稳定人心的作用。

这样,孙策突死的情况下,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两人遵从了孙策的遗命,认为孙权有能力继承大业,于是文武二人。

率群僚立而辅之。

江东人心初定。

十九岁的孙权,可不是一个任人摆布没有主见的普通人。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第6张

史书对孙权的评价是: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móu)于父兄。

侔于父兄的意思就是他和父亲孙坚哥哥孙策齐名。这对一个少年人来说,评价就很高了。

结合孙策临终时对他的评价,孙权的好侠养士之名,对稳定当时江东的秩序,确实是最需要的。

而孙权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做得很好。

孙策对待张昭,是亦师亦友。而孙权直接就是以师傅之礼待之。

孙权性度弘朗,诙谐多趣,经常以表字称呼手下。但是对张昭从来都是称呼张公,非常的尊敬。出征的时候,也多是把看守大本营的任务委托给张昭,可见十分信重张昭。

当然,在孙权称帝之后,也确实没有再让张昭为相,这也许是赤壁之战前,张昭投降曹操的建议埋下了隐患。

当然,文官里面,孙权还重用了从曹营归来的会稽东部都尉张紘(hóng)。张紘是曹操往江东安插的钉子。但是张紘可是为刚刚上任的孙权解除了一个大麻烦。

因为曹操听说孙策横死,就想趁江东人心不稳,征伐孙权。

还是张紘心恋旧主,劝谏曹操,趁人家家里办丧事去征讨,难免背上不义的名声,还是算了吧。曹操一想也确实是说不过去,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所以,虽然有人在孙权面前说张紘的坏话,但是孙权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张紘的忠心。仍然让张紘遥领会稽东部都尉,主要的工作却是和他商量机密,起草重要文件,是孙权重要的谋臣。

同样的,孙权一直尊称张紘为张东部,也就是他的官职东部都尉,而不呼其名其字。

稳定住文臣的队伍之后,对武将的使用,孙权也能够做到恰如其分。

除了继续任用周瑜和老将程普为左右都督总领军事。

孙权任命黄盖,韩当,蒋钦等武将兼领有山越作乱地方的地方官。

山越是六郡内部除孙氏宗室之外的另一个不稳定因素。

黄盖等人恰巧既是武将又有管理地方的经验,对他们的任命,既平定了山越的作乱,又稳定了地方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江东这次因为孙策横死而带来的突如其来的权力交接。从孙策选择孙权,到孙策留下的班底的全力支持,到孙权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团结了一大部分的文官武将。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孙策孙权兄弟及张昭周瑜等人,在动荡之时,明智地选择了最有利于东吴稳定和发展的举动。

从这一点来说,后来孙权称帝后,只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封孙策的儿子 本文链接:https://www.cengjingshi.com/fengyun/dwjx/485866.html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