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成语典故 > 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孙庞斗智”含义详解

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孙庞斗智”含义详解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还不知道: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孙庞斗智】故事的主人公: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庞涓(?—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孙庞斗智】出自哪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孙庞斗智”含义详解

【孙庞斗智】词语辨析:

【孙庞斗智读音】:sūn páng dòu zhì

【孙庞斗智的近义词】:钩心斗角

【孙庞斗智的反义词】:和平共处

【孙庞斗智歇后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孙庞斗智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

【孙庞斗智】典故: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bìn),本领比他强得多。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魏国国君)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

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孙庞斗智”含义详解 第2张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