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杜甫所作的《八阵图》,赞颂了前人的伟绩

杜甫所作的《八阵图》,赞颂了前人的伟绩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3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八阵图》吧。

对于诸葛亮,杜甫怀着深厚的敬意,可以说在其身上寄托着自己的诸多愿望。而这种愿望,大概是所有文人内心所期冀的:治国平天下。当年在成都时候,杜甫参观武侯祠之时,感喟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曾写下千古流传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最后更是遗憾地悲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代宗广德三年(765年),此年四月,比较赏识杜甫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突发疾病死于任上,年仅四十岁。这实在令人遗憾,如果严武没有死去这么早,或许当时杜甫就不会离开成都而返回故里,就有可能不会逝世于漂泊的小船之中。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杜甫所作的《八阵图》,赞颂了前人的伟绩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离开成都来到夔州,而此处的八阵图就位于夔州西南七里鱼腹浦之上。八阵图,据说是诸葛亮用来演练兵法的遗址。其实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只能说是阵因人而传,大抵是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然后给予附丽。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老套的办法。不然,对于八阵图的遗址,何以相传就会跑出来三个。

五言二十字,小小绝句,要在这里面写尽诗人的情感,非大手笔不能如此。想来,当杜甫来到八阵图前面的时候,看着这般壮观的景象,他的内心一定是感慨万千的。世上所有的人,都难以逃脱“功名”二字。所以,连五根清净的和尚,看那过江之舟,亦感叹:“一舟是名,一舟为利。”

杜甫当然也无法看透这世上“名利”,但这一切都是寄寓在他内忧国事的情感之上,并非为了个人的享乐。即使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刹那,他仍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等伟大抱负,实乃人间珍品,尘世又有几人可以如此。

杜甫所作的《八阵图》,赞颂了前人的伟绩 第2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真正是杜甫的想法。当他面对诸葛亮遗留下来的八阵图的时候,首先言其“功”,而后才道其“名”,“名”因“功”而成,并非虚无之名分。这大约也是杜甫向往的,可是现实太过现实,甚至带有残酷,杜甫“精忠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只能怅然落于空地。

此处,“三分国”对“八阵图”,工整严谨,极其精巧,简单凝练,十分突出“功”与“名”之相对性。有“功”无“名”,固然为人生之遗憾;有“名”无“功”,方才是人性之黑暗。这里应该或有意,或无意,表露出杜甫对“功名”的看法。

杜甫所作的《八阵图》,赞颂了前人的伟绩 第3张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正是基于以上的种种,在这最后两句之中,杜甫才吐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传,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成六十四堆。经历六百多年水流冲击,万物皆变,唯有此阵岿然不动,依然故我。就像《诗经·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所写,是诗人暗地里埋下的一个楔子,既赞颂诸葛亮之功,亦表明自己绝不放弃立功之大计。

此处一个“遗恨”,明面上当然是对诸葛亮没有统一大业的感慨,事实上却也是杜甫自己的憾事、恨事所在。关于失吞吴,说法有好几种,但是不管如何,其实与杜甫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杜甫不关心“失吞吴”的理由,只在乎因此而造成的后果。诸葛亮因此而无法完成统一大业,此乃“遗恨”之处。而杜甫的遗恨之处在于,自己直到如今仍然没有建功立业。

综观全诗,咏古与述怀交织一处,融无限情感于真实景观之中,不朽之八阵图昭示着诸葛亮所建立的丰功,即便饱经历史流水之冲涮,依然绽放出炽盛的光芒。诗人借助于此点,即赞颂前贤之伟绩,亦结合此事之遗恨处,从而言明自身难以实现的胸怀抱负,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叹惋不止。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