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上的今天 >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来源:曾经史    阅读: 4.5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在119年前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八),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它看到欧美殖民主义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妥协退让,清军在朝鲜牙山惨败。9月初,平壤吃紧,战火眼看就要烧到中国境内,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李鸿章不得不增兵朝鲜。(TodayOnHistory.com)

9月1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援军任务准备返回旅顺时,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黄海海面上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中国有10艘军舰,日本有12艘军舰,总的看来双方旗鼓相当。战斗刚一打响,主帅丁汝昌就身负重伤,帅旗也被炮火击落,桅杆倒坍,舰队失去了统一指挥,旗舰上炮弹也马上用完。在这十分不利的危急时刻,北洋舰队的绝大多数官兵没有退缩,“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挺身而出,主动担负起指挥舰队作战的重任。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县人。幼年时代,他亲眼目睹外国侵略者的凶残,深感中华民族的苦难,开始萌发爱国思想。14岁时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他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等舰管带,1879年调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治事精勤”、“西学湛深”,平素爱护士卒,生活简朴,因而深得部下爱戴,是当时中国海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才。这次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无畏。在他的指挥和影响下,“致远”号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格外勇敢。也正是因为“致远”号的勇往直前,它中弹最多,伤痕累累,最后舰上弹药也快要用完了。但邓世昌临危不惧,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的主力舰——“吉野”号撞去,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但“致远”号速度远不及“吉野”快,没有追上它。最后,“致远”号被“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中,邓世昌和舰上的2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与此同时,其他战舰的爱国官兵,也英勇奋战,狠击日舰,日舰伤亡惨重,“松岛”、“吉野”、“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等战舰遭重创,毙伤日寇数百人。这次海战,中国方面虽然损失不少,有4艘军舰被击沉,但“镇远”、“定远”两艘主力舰仍然完好,修整后还可出战。

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充分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0745年9月17日唐玄宗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在1268年前的今天,0745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七),唐玄宗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环,道号太真,陕西华阴人,后随家迁至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韩阳镇独头村)。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有待查证)。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为玄宗第18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后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陈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贵妃死时,年38岁。

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745年9月17日被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荔枝又称"妃子笑"。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2张

唐玄宗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1773年9月17日俄国农民普加乔夫起义

在240年前的今天,1773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初二),俄国农民普加乔夫起义。

17~18世纪俄国爆发的多次农民起义。16世纪中叶起,沙皇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加快俄国农民农奴化过程。为扩张领土,沙皇政府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战争重负大都转嫁到农民身上。遇到灾荒瘟疫,农民更是苦难不堪。因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博洛特尼科夫起义(1606~1607)、拉辛起义(1670~1671)、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

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Y.I.普加乔夫约生于1742年,顿河哥萨克人。17岁起在哥萨克军队服役,参加过七年战争和俄土战争,获少尉军衔。退役后,在顿河、伏尔加河一带流浪。18世纪60年代,俄国中部以及乌拉尔、顿河地区不时发生农奴暴动。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在乌拉尔河畔雅克镇率领80名哥萨克起义。10月,起义军发展到近3000人,围攻南俄战略要地奥伦堡。此时,俄国正与土耳其交战,与瑞典及其盟国法国关系紧张,无力镇压起义。普加乔夫借此有利时机发布《全民告谕》,提出鲜明的反封建口号,同时大力发展武装力量,成立军事委员会,加强组织纪律,得到广泛支持,起义浪潮席卷喀山、乌拉尔、西西伯利亚。11月,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两次派兵讨伐,均被粉碎。至年底,起义军发展到2.5万人,拥有火炮86门。1774年1月,沙皇政府调重兵镇压起义。3月,起义军与政府军在塔季谢沃要塞激战,损失6000人,火炮丢失殆尽。普加乔夫被迫放弃对奥伦堡的包围,向东北方向撤退。途中在萨克玛尔斯克再败于政府军,残部500余人撤至乌拉尔山区,发动农民坚持斗争。5月,普加乔夫率部向乌拉尔草原转移,然后西进伏尔加河,于7月攻占喀山,但损失7000人。起义军转而南下,连克数城,于8月底包围察里津。9月3日,起义军在察里津附近受到从对土作战前线调来的俄国名将A.V.苏沃洛夫所部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9月25日,普加乔夫因叛徒出卖被捕,次年1月10日在莫斯科壮烈就义。至1775年8月,起义完全失败。

俄国农民起义是俄国战争史上悲壮的一页,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俄国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传统对俄国后代革命民主主义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3张

  1862年9月17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安提耶坦战役爆发

在151年前的今天,1862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廿四),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安提耶坦战役爆发。

1862年9月18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安提耶坦战役爆发。

麦克莱伦指挥的87000人的波托马克军团,迎战罗伯特.李指挥的渡过波托马克河的北弗吉尼亚军团(40000人)。当日,北军伤亡12401人(其中阵亡2108人),南军伤亡10316人(其中阵亡1546人),当日成为南北战争中伤亡最高的一天。

评论:罗伯特.李遭到重创后撤退,而麦克莱伦未能抓住战机歼灭南军主力。

  1908年9月17日第一次飞机失事死亡事件发生

在105年前的今天,1908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廿二),第一次飞机失事死亡事件发生。

1908年9月17日,美国陆军通讯兵中尉托马斯-E-塞尔夫里奇在由奥维尔-莱特驾驶的飞机失事中身亡。塞尔夫里奇,时年26岁,他是莱特兄弟开辟了航空新纪元以来在飞机失事中死亡的第一人。奥维尔-莱特身受重伤,但可望恢复健康。

飞机失事发生于弗吉尼亚的梅尔堡。奥维尔-莱特一直在那里进行一系列的飞行以证明这架飞机符合美国国防部所定的各项要求。他与塞尔夫里奇在2000观众的面前于当天下午5时14分起飞,这是观看飞行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架双引擎飞机绕起飞的检阅场飞了3圈。这时左螺旋桨的一个叶片断了。飞机向下俯冲75英尺撞到地面。

塞尔夫里奇,头骨骨折,没有醒过来。他在下午8时10分死去。国防部长鲁克赖特说这一事故不会使陆军的飞行试验中止。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4张

在梅尔堡观看的人跑去救助奥维尔-赖特和塞尔夫里奇中尉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5张

  1916年9月17日德国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在法国上空首次击落敌机

在97年前的今天,1916年9月17日(农历八月二十),德国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在法国上空首次击落敌机。

1916年9月17日——德国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法国上空首次击落敌机。颈部挂着普鲁士最高军事荣誉—蓝马克斯勋章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德语:ManfredAlbrechtFreiherrvon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TheRedBaron)。(历史上的今天Lssdjt.com)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落最多敌机的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亲戚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评论:不管怎么说,的确是空中王牌。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

在68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二),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

郁达夫的故居坐落在浙江富阳镇鹳山西端不远处一条普普通通的满舟弄(今称达夫弄)里。一道低矮的围墙内,有个小庭院和一幢坐北朝南的三开间楼房。1945年8月29日晚,他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遭日本宪兵杀害。他的海外蒙难成了震动中国文坛的要闻。与他同垒战斗过的郭沫若说:“郁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他不失为觉醒的民族革故鼎新的英雄。1921年6月,在他的东京寓所宣告成立的创造社,给略显岑寂的“五四”新文坛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年秋,他返沪接替郭沫若主编《创造季刊》创刊号,并梓行了他的第一部、也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小说集《沉沦》。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它无情地轰击了封建礼教这座禁锢人性的巴士底监狱。它把一个弱国子民的七情六欲受压抑的情形公之于世,使小说以矫枉过正的方式突破了世代沿袭的儒教伦理禁区。它以一个无家可归的漂泊灵魂,呼出了渴慕祖国富强的声音,凄楚动人。以后郁达夫又写了《茫茫夜》、《茑萝行》等50余篇小说,多带自叙传性质,对于我国封建史家多撰帝王将相家谱,鲜见作家真诚的自传这种偏枯情形而言,也是几无前人的壮举。他的小说不愧是“五四”时期最强烈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6张

在日本帝大读书时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巨匠。可是说实在的,他那支自由脱俗且富有情韵的笔更适于写散文和诗。他的小说也是“散文的”、“诗的”,宛一首首抑扬顿挫的独奏曲或回肠荡气的咏叹调。“五四”时代是短篇小说的界,郁达夫以其真率和才情,足以风靡一时,成为受众多文学青年师法的名家,鲁迅之外无出于郁达夫之右者。他推进小说散文化和诗化,对于革新以故事情节作为主干的古典小说而言,是功垂竹帛的。

“与其称他作小说家,还不如称他作诗人的好”,郁达夫如此谈论《茵梦湖》的作者施托姆。其实,郁达夫本人的小说有诗,散文是诗,他自称旧诗于他“性情最适宜”。“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这是作家的自述。“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这是一代诗豪郭沫若对他的论定。郁达夫的文学生涯,以旧体诗起步,又以旧体诗绝笔。他对旧体诗造诣很深,平生所好是李白的飘逸,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的“晚唐风度”,吴梅村的沉著深婉,龚自珍的清奇通脱,尤其是黄仲则的沉痛辛酸。但他的作品依然令人感到愈来愈浓的民族气质。中外文学的双重深厚的修养,玉成了郁达夫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不朽业绩。

郁达夫不折不扣地属于“五四”时代。当30年代社会思潮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之时,他有所徘徊。他曾经列名为“左联”的发起人,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又举家移居杭州,象中古名士一般寄情山水。这种思想情调在抗日战争中获得血与火的淬砺,大为改变了。他于1938年底携眷赴南洋,从事海外抗日文化工作。他写了大量战斗性的政论、文评和杂感,严正开朗,正义之气和爱国之情萦绕笔端,早期文学中的感伤情调和中年行事中的名士作派已经荡然如洗了。新加坡沦陷后,他曾在苏门答腊与日本宪兵部苦心周旋,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不幸因民族败类告密,在人民欢庆抗战胜利之秋,在离祖国千里之遥的岛国荒野上祭了法西斯分子最后一挥的屠刀。他以血铸成了慷慨苍凉的绝唱:“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他以血凝成了一个维系着民族命运的希望:“和平是总有一天会在东半球出现的”。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失踪’两个字是我加上去的。1942年新加坡沦陷以后,他和我们一道,隐姓埋名,流亡在苏门答腊。他本可以回国,但不愿意回国。不幸他被当地日本宪兵发现懂得日本话,就强迫他当了七八个月的日语翻译。他在暗中帮助了印尼人民,帮助了华侨。更加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之前不久,他被宪兵发现是从新加坡来的抗日的知识分子,知道日本的残酷暴行很多。虽然日本已经投降了,日本宪兵一定要消灭抗日的知识分子。这种非法暗杀行为是‘战犯’干的。战犯这个名称,是从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我在1946年写给全国文艺界协会的一份报告书中说过:‘从达夫一生在文艺上的造诣以及他在沦陷时期的言论行动来看,我不能不承认他有他的伟大。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还是坚持以上这个基本看法。我觉得,现在我们纪念郁达夫,对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艺术倾向和政治态度作出评价,首先不应忽视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所坚持的‘五四’精神。”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报道: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副教授铃木正夫早在1966年,他就开始了对郁达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作调查,先后寻访了上百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士。前不久,铃木正夫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日本宪兵班长。这名宪兵班长承认,是他下达了杀害郁达夫的命令,从而证实了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推测。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郁达夫被追认为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7年6月颁发了烈士证。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7张

杨虎城

  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被秘密杀害

1949年9月17日(农历闰七月廿五),杨虎城被秘密杀害。

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将军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终年56岁。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1892年生,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等职。1936年12月,与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后辞职出国考察。全面抗战爆发后,杨虎城于1937年11月回国参加抗战,随即被介石逮捕。1946年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毛泽东曾提出释放杨虎城,被蒋介石否决。1949年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曾下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阻挠,没有执行。本月蒋介石下达杀杨命令,特务们将杨虎城从贵阳押解到重庆中美合作所松林坡的戴公祠内秘密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杨虎城的儿子杨拯中及不满10岁的女儿、杨虎城秘书宋崎云夫妇及孩子宋振中、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

  1980年9月17日尼加拉瓜前总统索摩查被炸身亡

1980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初九),尼加拉瓜前总统索摩查被炸身亡。

尼加拉瓜位于中美洲中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9世纪30年代末获得独立,成立了尼加拉瓜共和国。由于它地理位置重要,曾先后两次遭到美国入侵。美国扶植索摩查家族登上尼加拉瓜政治舞台后,两代三位索摩查总统对尼加拉瓜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独裁统治,使尼加拉瓜人民忍无可忍。

索摩查家族的第一位总统是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加西亚。他在美国指使下设计杀害了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接着通过宫廷政变,登上尼加拉瓜总统的宝座。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巧取豪夺,搜刮民脂,

使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其家族却成为西半球最大的产业主之一。1956年,索摩查·加西亚被一名爱国青年枪击而死。他的儿子路易斯·索摩查接替他成为尼加拉瓜总统。他上台后对尼加拉瓜进行的残酷统治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1967年他一病不起,他的弟弟索摩查·德瓦伊莱又当上了尼加拉瓜总统,尼加拉瓜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60%的农民处于饥饿状态,45%的城镇居民生活极端贫困。1972年,首都马那瓜发生大地震,有3万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在这种情况下,索摩查家族竟把外国捐助的救灾物资和救灾款项私吞了。国际舆论也称索摩查是“世界上最贪婪的统治者”。

索摩查家族的残酷统治,使尼加拉瓜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息过。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一直坚持武装斗争,而且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部队向首都马那瓜发起了全线进攻。索摩查·德瓦伊莱见大势已去,被迫辞职。从此,统治尼加拉瓜长达43年之久的索摩查王朝彻底灭亡了。

索摩查先是逃往美国,后又来到了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联邦和危地马拉,最后来到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索摩查虽然仍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毕竟是一只“惊弓之鸟”。他的住宅有保安人员严密把守,不管走到哪里,他身边总带着保镖。但他最终也没能逃脱被暗杀的厄运。1980年9月17日,当索摩查乘车经过亚松森市中心附近的西班牙大街时,突然遭到6名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的袭击。索摩查身中二十余弹,当场毙命,从而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涯。袭击者安全撤离。直到1983年,领导这一行动的阿根廷人戈里亚兰·梅尔洛才向新闻界披露了事件的经过。梅尔洛曾被阿根廷当局通辑十多年。离开阿根廷后,他在尼加拉瓜参加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的南方阵线。他看到尼加拉瓜人民纷纷要求逃跑的索摩查偿还血绩,于是决定暗杀他。经过详细调查和周密布署,暗杀行动终于大功告成。

  1997年9月17日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公约签字,美国拒签

1997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六),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公约签字,美国拒签。

1997年9月17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席国际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震大会的89个国家的代表经过紧张谈判后,于17日通过一项关于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的国际协议草案。

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协议草案规定,禁止生产、出口和使用杀伤性地雷,现储存的所有杀伤性地雷在4年内予以销毁,现有的所有布雷区在10年内予以清理。所有这方面的工作都将在联合国代表监督下进行。

与会的美国代表对这一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美国建议在禁止杀伤性地雷方面允许一些例外。如允许一些易遭受进攻的国家布雷,并主张朝鲜半岛的地雷至少再使用九年。但这些建议未得到其他国家代表的支持,美国代表因而收回建议并退出。美国总统克林顿17日在白宫宣布,由于奥斯陆国际会议提出的禁止杀伤性地雷条约“不符合美国利益”,他将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 第8张

禁止生产、出口和使用杀伤性地雷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