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揭秘: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张洛行最后怎么死的?

揭秘: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张洛行最后怎么死的?

来源:曾经史    阅读: 1.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说到张洛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揭秘: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张洛行最后怎么死的?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揭秘: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张洛行最后怎么死的? 第2张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但在三年之后,一代僧王、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在曹州陷入捻军重围。突围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于麦田。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