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近代名人 > 关于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评价如何?对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关于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评价如何?对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来源:曾经史    阅读: 2.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难以应付

拉格洛芙认为,接受诺贝尔奖,是“一件难以应付的事情”,因为此前她一直在老家韦姆兰特过着独居隐遁的生活,对熙攘纷繁的公众生活已倍感生疏,现由于获奖、又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应对许许多多的人事,因而有些不大自在,但当她转而想到她的兄弟姐妹和年迈的母亲那一张张笑逐颜开的面庞时,她又“溢满了喜悦之情”。接下来她想到已不在人世的父亲,想到不能将这喜讯告诉酷爱文学的父亲,她又黯然神伤,深以为憾。

拜见父亲

倘若只是表达这么点意思,那拉格洛芙的演说也就毫不足奇了。然而拉格洛芙思绪一转,马上乘坐梦想的列车,凌空蹈虚,前往天国,去拜见父亲。她看见父亲“像往日一样坐在前廊的摇椅里,读着弗列奥夫的《英雄传奇》”。于是拉格洛芙便向父亲倾诉衷肠,说自己欠了一大笔债,不知该如何偿还。其父惊异。拉格洛芙连忙向父亲解释,说自己所欠的债务并非金钱,而是欠祖先和前辈们的,因为老人们给她讲了无数童话和英雄传奇故事,流浪艺人唱歌谣,演滑稽戏给过她营养,修士修女们给她讲述过许多动人故事,朝圣的农民们的伟大行动使她蒙受很重的恩惠,面对先辈给她的这些无比厚重的礼物,她不知该怎样才能回报。父亲听懂女儿所欠是种精神债务,就放心了。不料拉格洛芙并未说完,她又说还欠整个大自然的,因为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它们无一不把自己的奥秘告诉了我。

拉格洛芙为什么要跑到天国去找父亲求援呢?因为她觉得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怎样才能还清这笔债,只有见多识广、身在天国的父亲才能指点和帮助自己。其父听后就安慰她:“别担心,孩子,你的麻烦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可拉格洛芙并未释然,她又列举出更多的债主,说自己还欠教她写字的人,欠那些写散文、韵文的好手,欠挪威、瑞典、俄罗斯等一切新老作家的巨债,因为自己曾受惠于他们的恩泽,偷用了他们的不少东西。“他们都激励了我的生动的幻想力,催动我去竞争,终于使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接着拉格洛芙开始埋怨父亲,觉得他还是不了解还清这笔债对自己“有多大的困难”。

关于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评价如何?对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这重重的疑问和一个个的难题使其父无法对答,陷入沉思。突然他猛醒了,揩着幸福的泪花,举拳捶着摇椅扶手大喊:“无论天上人间,如果有人会为了这种无人能解的麻烦事大伤脑筋,那可真是个大傻瓜。你得了诺贝尔奖却忧心忡忡,我却高兴得什么也顾不上了。”至此,拉格洛芙的问题算是有了个初步的解答,她诚挚地表示,

“在我没有找到更好的答案之前,我只能请你们与我一起(指在场的所有人),先敬瑞典文学院一杯!”

这就是拉格洛芙面对国王、评委会、各路英豪和世界名流的演讲梗概,是她充满激情和奇思异想的心迹吐露。我所以不避繁琐地转述、引证了那么多,实在是觉得这演讲别出心裁、深蕴哲理,是篇不可不读的奇文。

经受考验

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家都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他们不愧为文坛精英、人中楷模。如法国作家杜·加尔在获奖演说时就深情地谈到托尔斯泰给予自己的决定性影响,美国获奖戏剧家尤金·奥尼尔也说自己的灵感是源于近代最伟大、最天才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丹麦作家延森在获奖时说自己是欧伦施拉格的私塾弟子,法国作家纪德则表示,他之获奖是由于另一位杰出人士保尔·瓦勒里不久前去世,才使自己站到了这个本属于瓦勒里的位置上,而自己对他的天才总是心悦诚服地甘拜下风,他们皆具有谦逊、明智、坦诚的品格。但拉格洛夫的表现尤为令人钦佩,她高人一筹的地方在于,她不仅没有丝毫狂傲,没有志得意满的自持,反而像个惴惴不安的小女孩,面对巨大的荣誉,一下子就将自己心中的忧虑——巨大的欠债感,永远也无法偿还的债务,不加掩饰地合盘端出。仅从这一席情真意切披肝沥胆的话语,就可看出拉格洛夫善良的心性、过人的才气和崇高的情怀。

关于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评价如何?对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第2张

拉格洛夫所欠是种什么样的债务呢?在许多人看来,她恐怕是谁也不欠的,因为她从未向谁借过债,所以也不必归还任何人。但拉格洛夫言之凿凿,同样是有理有据一点也不虚妄。因为她之所欠,是一种永远也说不清,永远也还不完的心灵债务、情感债务、知识债务和养育债务。多读几遍拉格洛夫这充满欠疚、深怀负债感的奇文,实有助于我们好好思索一番做人为文的道理,有助于每一个人更清醒地对待荣誉,更明智地认识自我。

“金榜题名时”,原是人生最荣耀的时刻。一个成功者处在人生峰巅时怎样看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怎样对待荣誉,怎样恰当地总结过去面对未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浅薄者或许会让胜利冲昏头脑,狂妄者难免会得意忘形,就是头脑清醒者也很难再保持冷静,唯有那些真正淡泊名利、胸怀博大的人才能不惊不躁、不骄不狂,从容应对,如处平常。